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选择

来源 :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fan0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以及被“边缘化”的危机下,作为资源匮乏、市场腹地狭小的福建,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如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以及提升其区域的竞争力,其核心是依靠自身产业的竞争力,尤其是工业产业竞争力。福建的工业化尚未完成,同时又被迫提前进入了信息化时代,逼迫面临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通过加速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海峡西岸经济区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进而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核心竞争力。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既是福建“十五”乃至今后更长的一段时期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目标要求,又是新世纪海峡西岸经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不断优化城市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发展形势作了探讨,并对信息化、工业化概念及其相关背景理论进行简要分析和阐述,然后从福建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进程出发,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并阐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现机制。力图构建一个宏微观制度环境框架,使得信息化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其最大效用。如何抓住信息化这一历史机遇,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海峡经济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从而促进海峡经济区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重要一极,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本文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定性系统探讨了海峡西岸经济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选择,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作为经济学理论大厦基石的市场概念本身一直处于被忽略的地位,成为不言自明之物。这极大地影响了现代经济学和社会科学对现代社会的认识。在对现代社会分析和传统经
为了有效防止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给出了实测温度场上的混凝土温度应力二维数值解,分析了混凝土温度场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