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Hp相关性胃炎的发展存在这样一种病理演进路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一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肠上皮化生一不典型增生一癌变。当前大部分中医学者认为Hp与脾胃湿热关系密切,从中医的病因理论看,Hp应当是一种湿热病邪,Hp相关性胃炎与湿热温病关系紧密。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也有:“无邪不有毒,热从毒化,变从毒起,瘀从毒结也”的观点。湿热致病病程绵长,逐渐生变。湿热之邪侵犯人体,其初起病情较为轻浅,但湿热胶结、蕴蒸日久则化瘀化毒、瘀毒互结,入里入络,致使疾病日趋严重。湿热化毒瘀似乎和Hp相关性胃炎的病理演变有某种暗合。中医推崇上工治未病,如何从中医温病理论中发掘Hp相关性胃炎的发病规律?Hp相关性胃炎向胃癌发展过程中是否伴随有湿热化毒瘀的过程?这种转化存在客观物质基础吗?本课题围绕这些核心问题展开,在分析传统中医经典理论和现代中医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中发掘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病机转化的规律,同时采用代谢组学研究的方法,寻找脾胃湿热及湿热转化的相关物质基础。方法1.理论研究:在梳理了中医湿热病的发展与源流后,我们集中整理了明清温病学家所阐发的相关理论,并对现代中医学者有关Hp相关性胃炎的相关研究进行分类总结。2.代谢组学研究:采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武汉地区5家医院确诊的慢性胃炎、胃癌患者各100例,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胃镜检查等,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入选实验对象为符合纳入标准的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20例,脾胃湿热型胃癌患者20例,另选取在武汉市中医医院保健科体检的健康人群20例设为健康对照组。EP管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的中段晨尿10ml,采集尿液的核磁谱图,对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pca和pls-da进行分析并验证。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1.1脾胃湿热病机的主要转化方式尽管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在发病上有所不同,但在湿热病机的传变方面并没有太大差异。从卫气营血辨证来看,脾胃湿热证会向营血分发展,也可能因治疗得当,在气分而愈。从三焦辨证看,脾胃湿热证发生在中焦脾胃,可以蕴蒸其中“在一经不移”,也可以向下传及下焦之脏肝肾或下焦之腑大肠、小肠、膀胱;还可以向上传及肺、心包、脑。从经络来看,脾胃湿热证拖延日久,会出现久病入络,合并血瘀证。“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脾胃阳气的强盛与否影响着脾胃湿热证的转化方向。再者,体质类型影响着脾胃湿热证的转归结局,阴虚之人出现脾胃湿热容易阴液更亏,最终出现阴虚风动证,阳虚之人的脾胃湿热证最终出现肾阳虚。体质条件对脾胃湿热证的发生、转化和结局有至关重要的影响。1.2hp相关性胃炎至胃癌的中医病机转化研究hp感染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导致慢性胃炎,在疾病的后果及严重程度上除了细菌因素起重要作用外,宿主的免疫反应也是hp相关性疾病发生,特别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决定因素。hp在胃黏膜定植后,在其繁殖、孳生、蔓延的过程中分泌毒素,暗耗人体阴阳气血,破坏人体平衡。hp所致胃病的发病特点符合温病中伏气温病的特点,发病过程中隐现湿热化毒瘀的病机转化规律。2.代谢组学研究结果2.1一般情况在进行证候判别、病理分级确诊病例并筛选后,入选实验对象60例,分为a、c、d三个组,每组20例。a组为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组,c组为脾胃湿热型胃癌组,d组为健康对照组。三组人员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本实验通过对样本的1h-nmr谱图进行分析,并对其种类进行归类后,找到可以定性定量的代谢物共59种:Ⅰ.氨基酸及其衍生物(20种);Ⅱ.氨基化合物与混合胺(9种);Ⅲ.糖类(5种);Ⅳ.有机酸类(15种);Ⅴ.其他类(10种)。通过对三组人员进行尿液代谢组学检测分析发现:在pca图中可以看到健康对照组与胃炎组,健康对照组与胃癌组有分开趋势,但胃炎组与胃癌组两组样本无法分离,进一步通过pls-da分析方法发现胃炎组与胃癌组样本有分开趋势,胃癌组与健康对照组样本有分开趋势,胃炎组与健康对照组样本分离。并通过vip图等找到三组尿液中差异代谢物11种,最后筛选出8种代谢物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分别是:岩藻糖、磷酸肌酸、马尿酸、甘油、葫芦巴碱、牛磺酸、氧化三甲胺、n-苯乙酰甘氨酸。通过对脾胃湿热证组(a+c组)和健康对照组(d组)进行尿液代谢组学检测分析,在pca得分图中可以看出脾胃湿热证组与健康对照组样本有分开趋势。进一步在pls-da得分图中可以看出,脾胃湿热证组样本和健康对照组样本明显分离,说明其代谢轮廓相异。并通过vip图等找到两组尿液中差异代谢物12种,最后筛选出8种代谢物为脾胃湿热证的潜在生物标志物:马尿酸、牛磺酸、岩藻糖、甘油、葫芦巴碱、氧化三甲胺、磷酸肌酸、葡萄糖。相对于健康对照组而言,脾胃湿热证组中上调的差异代谢物为:牛磺酸、岩藻糖、甘油、氧化三甲胺、葡萄糖。下调的差异代谢物为:马尿酸、葫芦巴碱、磷酸肌酸。结论1、从温病的经典著作和现代中医学者的研究总结来看,hp相关性胃炎湿热病机传变在总体上呈现这一趋势:湿热久蕴,正气日损,瘀毒渐生。2、hp作为致病因素可以归属于湿热伏气,hp相关性胃炎更容易形成脾胃湿热证,hp的发作与它的毒素基因类型有关,也与宿主的体质紧密相关,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患者更易罹患本病,hp相关性胃病发展与湿热化毒瘀,正气耗损有关。3、脾胃湿热证组与健康对照组的代谢组学差异提示脾胃湿热证存在客观物质基础。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胃癌脾胃湿热证的代谢组学差异表明二者病机不尽相同,也说明病机有病的特殊性。病机的转化往往早于证的表现。4、中医的优势在于对于疾病发生发展整体性、恒动性的认知和针对病患个体进行差异性的施治。揭示疾病的中医病机,尤其是疾病转化规律,从而寻找到关键的治疗节点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