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靶控异丙酚镇静的老年患者,评价大脑状态指数(CSI)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在无手术刺激条件下监测镇静程度的准确性及年龄因素对其的影响。
方法:ASAⅠ~Ⅱ级患者40例,按年龄分为两组:A组(年龄≥65岁,20例),B组(年龄20-55岁,20例),所行手术不限,诱导插管前均予以异丙酚靶控输注镇静,靶浓度从0.5μg/ml开始递增,递增梯度为0.5μg/ml,每一靶浓度输注5min,直至改良清醒镇静评分(OAA/S)为O后5min停止,试验中监测并记录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CSI值及BIS值,每间隔20s行改良OAA/S评分,OAA/S评分为2定义为丧失语言反应(LVC),OAA/S评分小于或等于1定义为意识消失(LOC),记录靶控输注系统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Ce)每变化0.1μg/ml时的数值及时间。计算CSI及BIS预测不同改良OAA/S评分的预测概率(PK)。计算在丧失语言反应及意识消失时的预测效应部位浓度的CE<,05>、CE<,50>和CE<,95>以及BIS<,05>与CSl<,05>、BIS<,50>)与CSl<,50>、BIS<,95>与C5I<,95>。
结果:随着异丙酚Ce增加,CSI和BIS逐渐降低,CSI及BIS与OAA/S评分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在预测患者在不同OAA/S评分时的镇静程度均表现出较高的PK值(PK>0.9),且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出现语言反应消失时的CE<,50>、BIS<,50>与CSI<,50>,分别为1.3μg/ml、77.1与69.7;出现意识消失时的CE<,50>、BIS<,50>与CSl<,50>分别为1.5μg/ml、73.5与64.3。B组出现语言反应消失时的CE<,50>、BIS<,50>与CSl<,50>分别为1.8μg/ml、69.2与65.9;出现意识消失时的CE<,50>、BIS<,50>与CSl<,50>分别为2.5μg/ml、57.1与54.8。当OAA/S评分达到3分以下,A组CSI和BIS高于B组(P<0.05),TCI期间两组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无明显改变。
结论:(1)靶控异丙酚时,CSI同BIS一样能预测意识状态的变化,且对中青年患者和老年患者的预测效果相当,CSI监测用于观察患者语言反应消失和意识消失的能力可能优于BIS监测。(2)在相同意识状态下,老年人的预测效应室浓度要低于中青年人;其大脑状态指数、脑电双频谱指数数值比中青年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