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热内克(E.Krenek,1900-1991)是魏玛文化精神最好的代言人,从他的音乐创作中能够看到变革以及音乐理念地不断创新,在强烈的追逐和参与意识下,始终保持着与时代接轨。而克氏身处的魏玛时期虽然动荡不安但却十分特殊,多种文化思潮碰撞,并孕育了诸多艺术文化成果,诞生了多位大师。探究克热内克可以为深入观察魏玛时期的特征与冲突提供必要的视角,观察他对于时代的态度与看法。正如魏玛时期诸多艺术家一样,时代塑造了克氏,同时他又反作用于时代。论述将会呈现魏玛时期(以20世纪20年代为主)社会中出现的具体矛盾,这些矛盾直接导致了克热内克歌剧的构思与创作。歌剧《容尼奏乐》(Jonny spielt auf,1925-26)与《俄瑞斯特的一生》(Leben des Orest,1928-29)作为呈示矛盾的载体有着相似的联结,尽管主题截然不同,但是都以相同美学观作为创作歌剧的指导,在人物、剧情的设置上也有着相似之处,而作为显性的音乐特征,爵士乐这个关键的参照因素在两部歌剧中均有所运用。在两部歌剧的呈示中,都蕴含着一对相同的矛盾,克热内克称之为“精神”与“生命力”的对立,这两个词汇浓缩了克氏所思考的当下社会亟待解决之冲突,贯穿着全剧的立意。在两部歌剧中,克氏都在尝试如何更好的解决这一对矛盾,从各自的解决途径与方法的区别中能够观察到作曲者自己的思索。在不同歌剧中克热内克呈现了不同的解决道路,他在寻找一条消解矛盾的最优途径,这不仅体现在歌剧表现手段的深化,还表现在他对于爵士乐三重属性的解读,以及他所借鉴的“原始经验”作曲手段。对于种种表现的解读能够清晰的观察到克热内克在努力探求时代矛盾、思考矛盾内涵、解决对立的路径,还可以清晰地观察克氏早期歌剧风格,探究魏玛文化发展之下克热内克创作的线索以及他对于时代的反思,进一步理解魏玛文化下德国歌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