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心脏直视手术病人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观察在一定麻醉条件下体外循环(CPB)对BIS值的影响,尤其是CPB期间BIS变化与转流中各项非麻醉因素(流量、泵压、动脉压、静脉压、温度、血气等)变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为心脏手术病人CPB期间客观评估意识觉醒水平或脑功能状态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30例拟择期行心脏直视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9.20±6.70岁,体重25.38±15.33 Kg。气管内麻醉:诱导用药(咪唑安定0.2mg/kg,乙咪酯0.3mg/kg,芬太尼6μg/kg,琥珀胆碱1.5~2.0mg/kg),麻醉维持经微量输液泵静注芬太尼50μg/kg+咪唑安定0.3mg/kg和吸入安氟醚至转机前完毕,转机开始即停用麻醉药,间断静注哌库溴胺,以维持肌松。手术中全程行BIS监测,记录时点分别为入室后(T1)、麻醉诱导(咪唑安定(T2)、乙咪酯(T3)、芬太尼(T4)、琥珀胆碱(T5))、气管插管(T6)、切皮(T7)、锯胸骨(T8)、主动脉插管(T9)、转机(T10)、主动脉阻断(T11)、主动脉开放(T12)、停机(T13)、缝皮(T14)的BIS、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值,以及CPB期间(转机、主动脉阻断、降温至最低、主动脉开放、复温至36℃)的BIS值与灌注流量、灌注压、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鼻咽温、直肠温的值。BIS与MAP、HR等在不同时点的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CPB期间多因素分析用多元直线回归进行数据统计分析,P<0.05认为有显著差异。 结果:与入室基础值相比,麻醉诱导时BIS随麻醉加深而渐降低(P<0.01)。在此基础上,当进入CPB阶段后随着CPB状态(如主动脉阻断、开放)及体温变化(降温、复温),BIS总体上呈现先降后升趋势,随着主动脉插管,开始转流、安徽医科大硕士学位论文降温后BIS明显降低,并于心脏停搏鼻咽温最低时达最低点(46.60),与转机开始时(52.80)相比差异显著(尸<0.05)。随着复温和主动脉开放,BIS渐升并于鼻咽温复至36℃时BIS达转机前水平(65.30)。CPB期间BIS变化与鼻咽温呈正相关(尸<0.001)、与直肠温呈负相关(尸<0.001)、与灌注流量、灌注压变化之间关系非常密切(尸<0.05),对BIS值影响因素大小依次为鼻咽温、直肠温>灌注压>嘧⒘髁?尸<0.01)。此外,血气分析提示转流期间P02、PC02、PH稳定。 结论:纵观BIS变化过程CPB前BIS主要受麻醉深度影响,能正确反映麻醉深度,即随麻醉深度加深而降低。而于CPB期间在不追加麻醉药的情况下,受灌注流量、灌注压及体温变化的影响,BIS也发生相应变化,其中BIS受温度影响最明显。由此可推理出CPB期间多种非麻醉因素(灌注流量、灌注压、温度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BIS,尤其是转机过程中温度变化对BIS影响最大,与鼻咽温度呈正相关。临床上心脏直视手术CPB期间依据BIS判断病人大脑皮层功能状态及意识水平(觉醒、知晓),除考虑麻醉因素外,还要重视灌注流量、灌注压、温度等因素对大脑功能状态以及意识水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