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蓝眼睛的认同和否定——《最蓝的眼睛》之主题分析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j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尼·莫里森是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其作品深切关注着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对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的传统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的结构以及白人价值观对黑人女性所造成的心理创伤上,莫里森也因其小说中独具匠心的结构布局和对黑人女性生活状况的真实描述而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好评。相比之下,小说中另外一些坚守自己民族文化的黑人女性却没有引起评论界的关注。基于莫里森对黑人女性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本文通过对《最蓝的眼睛》的女性主义解读,探究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最终目的,即寻求黑人女性乃至整个黑人民族的生存出路。 本论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在简要介绍莫里森及其文学成就之后,回顾了评论界对《最蓝的眼睛》的研究并指出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作者在追溯了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历史之后,主要介绍了芭芭拉·史密斯关于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两条观点:首先,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是种族政治和性政治相结合的批评;其次,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应关注黑人女性的自治问题。第三部分,即论文的中心部分,从史密斯的批评观点出发,通过分析黑人女性对白人审美标准的不同反应,挖掘了莫里森创作这篇小说的最终目的。一方面,通过展现一组接受并内化白人审美标准进而在追求美的漩涡中迷失自我甚至堕入疯狂的黑人妇女形象,揭示了莫里森对带有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白人审美标准的强烈谴责。另一方面,本文作者通过一组因为坚持黑人文化和传统而相对保持着完整自我的黑人妇女形象,指出莫里森对黑人女性生存出路所作的探索。基于第三部分中关于黑人女性对白人审美标准的不同反应的对比,第四部分得出结论:首先,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在其作品中深切关注着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其次,莫里森创作这篇小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寻求黑人女性的生存出路;再次,从她创作生涯的最初开始,莫里森就致力于发扬光大黑人女性独特的文化传统;最后,对于莫里森及其作品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D.H.劳伦斯作品中所反映出的他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社会阶级的态度及其变化,揭示作者本人的阶级认同危机及其与作品创作之间的相互作用。劳伦斯在逃避自身阶级认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系列CexMn10-xO20-δ固溶体氧化物甲烷燃烧催化剂,并采用XRD和BET对所得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适当的Ce/Mn摩尔比范围内,试样经500℃焙烧可形成
随着化妆品行业的迅速发展,作为向消费者提供产品信息的化妆品广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化妆品广告是广告主和消费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形式,其根本目的是劝说消费者采取购买行
中介语指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针对母语与外语学习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介于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水平的语言系统。不少语言学者通过相关研究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在针对中介语—
《八月之光》创作于1932年,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最长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最重要和被广泛研究的小说之一。小说的主题在于探索内战之后美国南方社会的种族问题。  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