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手机的普及,手机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优良载体已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也由此引发了问题性手机使用的现象。学界对问题性手机使用的表现特征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一致认为问题性手机使用者的抑制控制缺陷是致其成瘾的主要因素。然而,目前针对问题性手机使用者的反应抑制缺陷的行为实验测量相对较少,而且在现实世界中需要抑制控制的事件往往在反应之前有提示线索,不同线索对问题性手机使用者的反应抑制表现的影响不同,并且问题性手机使用者在反应时能否有效的激活和维持,也需要在实验中进一步探讨。本研究采用线索下的Go/NoGo实验探究问题性手机使用者线索化的反应抑制特征。此研究或许对于提高问题性手机使用者反应抑制能力以及问题性手机使用的戒断治疗等有着重要作用。 研究一通过Barratt的冲动性问卷考察问题性手机使用者是否存在抑制控制缺陷。结果得出问题性手机使用者在无计划冲动性、认知冲动性、运动冲动性和总体冲动性上都显著高于正常群体,因为个体冲动性是以抑制控制为基础的,所以研究一验证了问题性手机使用者存在冲动抑制缺陷。 研究二基于线索化的Go/NoGo实验,采用2(组别:问题性手机使用组vs.正常组)×2(线索有效性:有效线索vs.无效线索)×2(线索图片类型:手机相关图片vs.中性图片)的三因素混合设计,结果发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a.问题性手机使用者实验中反应抑制正确率显著低于正常组被试,说明问题性手机使用者存在反应抑制缺陷。然而问题性手机使用组反应时与正常组没有显著差异;b.在进行反应和抑制反应时,问题性手机使用组和正常组被试在有效线索条件下的表现都要好于在无效线索条件下的表现,这表明两组被试都能利用线索来进行反应抑制行为;c.问题性手机使用者在手机图片线索下的反应与反应抑制行为表现都明显差于中性图片线索;d.问题性手机使用者反应变异高于正常组被试,两组被试在手机相关图片下的反应变异都要高于中性图片下的变异。问题性手机使用者在手机相关图片下的抑制表现不仅较差,反应的稳定性也较差。 综上,问题性手机使用者存在反应抑制障碍,且在不同线索类型下的表现也不同。未来研究应该扩大被试范围,采用更为丰富的实验范式以及加入神经心理学的方法,扩充问题性手机使用抑制控制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