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构建大鼠急性心肌损伤坏死模型的基础上,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清中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浓度变化,通过与肌钙蛋白I(cTnI)对比,探讨H-FABP对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方法:健康雄性Sprauge Dawley(SD)大鼠(体重220±20克)多点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10mg/kg,每24小时注射一次,连续三天,制作大鼠心肌损伤坏死模型。对照组给予相同量生理盐水(10mg/kg)。选取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模型组和对照组,20只进入模型组,10只进入对照组。主要操作步骤如下:术前大鼠禁食禁水4小时,称重后,以1.5%戊巴比妥钠(3ml/kg)腹腔注射麻醉大鼠后,待肌力减弱时将大鼠固定在手术台上。打开RM6240多通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设定好参数,将大头针形插入大鼠四肢皮下,左上肢连接红色正极,右上肢接绿色负极,参考极黑色接右下肢,记录Ⅱ导联心电图。行气管插管和颈动脉分离后,观察心电图基线,待心电图稳定后开始描记心电图。接着再次予末次多点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10mg/kg),同时观察心电图,记录不同时间点心电图,观察J点改变为指标。并于末次给药后1小时、3小时、6小时、8小时经颈总动脉插管采血,每次约0.5ml,离心后取上清液分装及做好标记后立即送入-80℃冰箱冻存。对照组给予相同量生理盐水(10mg/kg),余手术操作同模型组。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ASA法)分别测定H-FABP、cTnI浓度,比较H-FABP、cTnI在两组中的变化。结果:1.动物存活情况:造模过程中死亡4只,死亡率为13.33%,其中1只死于出血,1只死于气道阻塞,窒息而死亡,1只死于室颤,1只死于麻醉过量。2.病理学检查:模型组心肌病理切片上可见心肌嗜伊红性较对照组增强,心肌纤维肿胀变性,肌纤维断裂,血管扩张充血,心肌细胞可见核碎裂、核溶解,甚至出现点状、片状坏死,间质中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3.心电图检查:行心肌损伤模型均可出现心电图缺血梗死图形变化,如:J点改变、T波改变,部分Q波形成。4.各组大鼠血清cTnI含量的比较: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对照组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1h与3h组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6h、8h与1h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不同时间点比较:除1h、3h外,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各组大鼠血清H-FABP含量的比较:组内不同时间比较:对照组1h与3h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h、8h与1h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不同时间点比较:除1h、3h外,模型组与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在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心肌坏死模型中,肌钙蛋白在末次给药后3小时以内尚未升高,H-FABP在3小时内升高,早于肌钙蛋白。2. H-FABP可作为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大鼠心肌坏死早期诊断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