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海绵流域建设理论是我国学者在研究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过程中研究出的新理论,是未来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也是流域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交叉研究方向。流域作为人类文明孕育的主要载体,在支撑人类生产、生活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导致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亟需寻求流域综合治理新途径。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海绵城市、海绵田建设的研究基础上,重视流域蓄水、释水、可恢复的“海绵”特性,构建生态海绵流域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建设生态海绵流域的评价方法,依据评价结果与产业结构的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合理优化流域产业结构,减轻甚至解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矛盾,使整个流域人-水耦合系统和谐,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本研究首先在整合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和收集处理数据的基础上,理清生态海绵流域的理论内涵。其次,根据王浩院士提出的对生态海绵流域建设的思考(2016),以流域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多过程系统,综合考虑流域自然植被水文调节潜力、地表河湖调节潜力、土壤水文调节潜力、地下水含水层水文调节潜力、水利工程调节能力、社会经济安全度、粮食安全度、用水安全度、生态环境安全度为评价准则层,以流域水文调节能力和水安全需求为评价子系统,构建生态海绵流域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综合指数法计算生态海绵流域建设潜力综合指数,实现流域生态海绵建设潜力分区方法集成。最后,以广西南流江流域为例,将南流江流域范围内的10个县(市、区)(北流市、玉林市玉州区、玉林市福绵区、博白县、兴业县、陆川县、钦州市钦南区、浦北县、灵山县、合浦县)作为评价单元,对其2015年的生态海绵流域建设潜力进行分级分区,并基于分区结果与南流江流域产业结构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对南流江流域产业结构提出优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综合两个子系统层的分级结果,可以得到两个子系统层的分级结果基本呈负相关,即各县(市、区)水文调节能力评价值越高,流域的水安全需求评估值越低。南流江生态海绵流域建设的潜力指数基本与南流江流域水文调节能力指数呈正相关,这一结果符合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多过程系统原理。南流江生态海绵流域建设潜力综合分区按高级、中高级、中级、中低级、低级分为合浦县、钦州市钦南区>博白县>北流市、浦北县>玉林市玉州区、灵山县>陆川县、玉林市福绵区、兴业县。(2)南流江流域水资源丰富,但流域对生态环境保护度不足,亟需提高南流江流域生态经济发展觉悟,根据南流江流域10县(市、区)的生态海绵流域建设潜力综合指数,可知南流江流域的生态经济发展问题存在共性和分异性,在优化南流江流域产业结构的工作中,需要综合思考其共性和分异性。根据南流江流域产业结构与生态海绵流域建设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将南流江流域分为上游第三产业主导区、中游第一产业主导区、下游第二产业主导区,并依据流域的地方资源禀赋,提出符合地区发展的优化路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