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报道是人们了解世界的渠道,新闻如何报道影响着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人们从新闻报道中获取信息,然后作出决策,也就是说,人们生活在一个从新闻报道打造的“拟态环境”中,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伴随着“新闻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的理念,社会新闻的地位开始受到重视,与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科教新闻一起被视为新闻内容的四大支柱。但是在实践中,对于社会新闻的报道依然存在着不少选择困境,有些困境面临着两难的选择,比如一个人落水后,记者是先救人还是先拍摄,而有些困境则是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上不安地游走。面对着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如何做是好”的问题,不仅是对媒体人的良心拷问,也是大众分辨媒体乱象的必答题,这也是本文的立意之处。本文第一部分论述了国内外新闻伦理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作为文章的理论基石,厘清伦理与新闻伦理这两个概念,并介绍了西方哲学的四个伦理准则,即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密尔的功利主义、罗尔斯的无知之幕和康德的绝对律令。在第三个部分中,笔者分析了新闻伦理困境的四种表现形式,即人道主义和报道真相、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对抗、消息来源的保护、新闻自由和媒体审判,并尝试探究媒体伦理困境背后的深层原因。在第四部分,笔者首先用西方传播学者的经典理论“波特图式”和“博克模式”分析了过去一年里大家耳熟能详的“周一见”事件,提供了-种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此外,笔者进一步指出了这些模式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引用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江作苏教授提出的概念:“公信力”最后从四个维度阐释了在伦理困境中的应对方针及其解决路径。笔者在媒体工作期问,时常发现媒体存在着“越位”现象,以及内部用工制度和考核机制的不健全,直接影响到媒体日常的新闻报道活动,就读研究生后,致力于从理论中找到问题的源头,以此为基础,努力地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伦理建设之路。案例法是本文重要的研究方法,但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并不局限于某一事件,而是采取众多案例,以求更好的阐述相应观点,使高高在上的理论知识落地,为更新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指导实践提供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