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全麻诱导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资料与方法选择全麻下行择期脊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4组(n=15):4组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扩容10ml/kg乳酸林格氏液,DEX用0.9%氯化钠注射液配制成4μg.ml-1的浓度。对照组(C组),麻醉诱导前不给予任何药物。低剂量右美托咪定组(M1组),麻醉诱导前10min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0.3μg.kg-1负荷剂量DEX,而后维持剂量0.3μg.kg-1.h-1直至插管后10min。中剂量右美托咪定组(M2组),麻醉诱导前10min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0.5μg.kg-1负荷剂量DEX,而后维持剂量0.5μg.kg-1.h-1,直至插管后10min。高剂量右美托咪定组(M3组),麻醉诱导前10min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0.8μg.kg-’负荷剂量DEX,而后维持剂量0.8μg.kg-1.h-1,直至插管后10min。之后所有患者在相同的方法下进行麻醉诱导,即丙泊酚3.0μg/ml、瑞芬太尼3.5ng/ml初始效应室浓度靶控输注,入睡后调节丙泊酚靶浓度(在入睡靶浓度基础上增加0.5ug/ml靶浓度),瑞芬太尼靶浓度不变,同时给予维库溴铵0.1~0.15mg/kg,面罩给氧去氮3min后行气管插管。同时记录患者基础值(T1)、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量后(T2)、气管插管前(T3)、插管即刻(T4)、插管后1min(T5)、3min(T6)、5min(T7)、10min(T8)的心率(HR)、有创血压(ABPs/ABPd)、有创平均动脉压(ABPm)。计算给予麻醉药后心率、血压下降程度(T1-T4)及气管插管后心率、血压升高程度(T5-T4或T6-T4)。结果1、术前四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M1-3组病人入睡时丙泊酚靶浓度均较C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M1-3组应用右美托咪定后HR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M1-3组患者麻醉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比C组平稳。(1)HR变化:M1组在T3、T4、T7、T8时间点心率较T1低(P<0.05),M2组在T3、T4、T6、T7、T8时间点较T1低(P<0.05)。组间比较:T3、T4、T6时间点M2组心率较C组低(P<0.05)。(2) ABPs变化:T2时间点M1、M2组收缩压较M3组高(P<0.05),T3时间点M1、M2组较C组高(P<0.05),T4、T8时间点M1、M2、M3组较C组高(P<0.05)。(3)ABPd变化:C组、M1组在T3、T4、T7、T8时间点较T1低(P<0.05),M2、M3组在T4时间点较T1低(P<0.05)。组间比较:M2组在T3、T4、T8时间点较C组高(P<0.05)。(4)ABPm变化:C组、M1、M2组在T3、T4、T7、T8时间点较T1低(P<0.05),M3组除T2时间点外,其余各观察点较T1点低(P<0.05)。组间比较:M1、M2组在T2时间点较M3组高(P<0.05),M2组在T3时间点较C组高(P<0.05),M2、M3组在T4时间点较C组高(P<0.05),M1、M2、M3组在T8时间点均较C组高(P<0.05)。4、给予麻醉药后,M1-3组心率下降程度较C组大(P<0.05);血压的下降程度均是C组>M1组>M2组>M3组。气管插管后,M3组心率升高程度最小;M2组的ABPs、ABPd和ABPm升高程度较C组低(P<0.05);M3组的ABPs、ABPd和ABPm升高程度较C组、M1组均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减轻全身麻醉诱导过程中心率血压的波动,对心血管反应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以0.8μg.kg-1的给药剂量相对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