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台书院考述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max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学和学术研究场所,始于唐,历经宋元明,清代最为繁荣,至二十世纪初方被现代学校所代替,存在的历史达千年之久。书院制度始终与官学平行发展,相对独立,它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私学的传统,也吸取了宗教和官学的教育经验,实行择师选生,自由讲学,提倡读书与修养并重,教学与研究结合,重视师承学派传统。众多书院分布于全国各地,并且建立学舍、学田、学规等基本设施和管理制度,并开展学术交流、图书出版等文化活动,成为培养人才、发展学派的重要基地和地方文化的活动中心。潍坊历史上书院教育比较发达。明万历年间,刑部尚书刘应节辞官归乡后,以兴学和育人为己任,在浮烟山东麓创建了潍县历史上第一座书院——麓台书院。麓台书院及清乾隆年间在其旧址附近先后重建的西涧草堂、程符精舍,作为潍县文化教育的中心,对促进潍县其他书院的建立和发展、繁荣潍县文化教育事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分明代以前—麓台及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明代——麓台书院的建立与发展、清代——麓台书院的兴盛与衰亡三个阶段,厘清了麓台书院的历史沿革;从经费来源、山长聘请、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对麓台书院的教育制度和特点进行了考证;就麓台书院的历史贡献和影响进行了客观分析,并作出以下四点评价:一是科举人才大幅增加;二是文化著作空前繁荣;三是右文重教成为风尚;四是书院影响远播四方。书院教育多元化办学的历史经验,讲会传统,自由的学术探讨精神以及教书育人以存养为根本、省察为修治、穷理为门户,注意“以师劳为率”、重“循循善诱”、让学生“深造自得”、“令听者欢喜”,而达到“其化之速”的效果等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对于当今教育改革仍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其他文献
北朝时期,留居北方的士族,山东地区虽相对较少,但因山东士族的传统地位较高,他们在北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却非常重要。北魏时期,清河崔氏人才辈出,他们致力于传播汉族文化,他
本文以1861-1933年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农产品收购商和农民的经济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论述了近代长江流域农产品收购网中农产品收购商的历史状况、主体构成和社会关系网等,并对农产
外国近代在华企业与资本集团,不仅对华经济掠夺,而且干涉政治,影响中国社会,无论在历史意义、学术价值,还是现实咨询方面,均有加大相关研究力度的必要。英美烟公司是20世纪初期最著
休宁儒学是12世纪中叶以后在徽州休宁地区出现的以理学和朴学为主要内容、由当地儒生士人传播和实践的区域性儒学群体。休宁隶属徽州,因此休宁儒学又是新安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