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脆弱性评估为脆弱性地区农户摆脱贫困、区域持续发展和政府制定适应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定量评估,已建立起较为广泛应用的量化方法。由于区域内人地系统的复杂性,区域脆弱性定量评估较为困难。我国脆弱性研究起步较晚,关注较早的是脆弱性区域的分布,但对区域内脆弱人群的脆弱性研究较少,认识上的不足影响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科学的适应政策和措施。青藏高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近年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人口、牲畜快速增长,区内农户生计面临多重压力。为充分理解脆弱性人口的脆弱性程度、表现以及成因,制定科学的旨在改善农户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计划和措施,有必要在该区域开展脆弱性评估。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达日县、班玛县和壤塘县,从高山峡谷区过渡到高原区,从半农半牧过渡到纯牧区,涵盖了青藏高原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和生计方式,为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样带。本文选择该区11个典型乡镇,以可持续生计框架为指导,利用该区2006、2007和2009年的农户调查数据,以“生计资产-风险-适应-脆弱性”为界面,认知研究区不同地貌区农户生计资产、风险以及采取的适应策略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构建脆弱性评估的指标体系,采用“脆弱性=受灾度-(现有资产总值+适应策略)”,评估不同地貌区的脆弱性。结果表明:(1)生计资产总值总体趋势表现为海拔越高,农户生计资产越低,即高山峡谷区>山原区>高原区。其中,①人力资产表现为高山峡谷区>山原区>高原区。②自然资产中耕地资源表现为高山峡谷区>山原区>高原区,自然资产中的药材资源表现为高山峡谷区<山原区<高原区。③物质资产表现为高山峡谷区<山原区<高原区。④金融资产表现为高山峡谷区略大于山原区和高原区。(2)研究区农户受灾度总值趋势表现为海拔越高,受灾度越严重,即高原区>山原区>高山峡谷区。其中,①人力资产受灾度表现为高山峡谷区<山原区<高原区。②自然资产中草地资源、耕地资源和药材资源的受灾度表现为高山峡谷区<山原区<高原区。③物质资产受灾度表现为高山峡谷区<高原区<山原区。④金融资产受灾度表现为表现为高山峡谷区<高原区<山原区。(3)研究区适应策略的选择差异较大。①适应策略总值总体趋势表现为高山峡谷区>山原区>高原区。农户采取的自适应策略中,农户应对粮食减产的适应策略指标值表现为山原区>高山峡谷区>高原区;农户应对草场退化、牲畜死亡的农户适应策略各指标差异较大,总体地带性规律不明显;农户应对药材退化采取的适应策略指标值表现为高原区>高山峡谷区>山原区;农户生计多样化指数表现为高山峡谷区>山原区>高原区。②农户适应策略组合差异较大。高山峡谷区调查的165户农户共有122种适应策略组合。山原区477户农户共有345种适应策略组合。高原区调查的237户农户共有159种适应策略组合。无论是在地带间还是在同一乡镇内,农户适应策略选择的差异性较大。(4)脆弱性程度不同,总体趋势表现为随着海拔的增高,脆弱性程度也增加,即高山峡谷区<山原区<高原区。其中灯塔乡、宗科乡、南木达乡、尕多乡和中壤塘乡为负值,脆弱性较低,表明能够适应气候变化。而上壤塘乡、多贡麻乡、窝赛乡、满掌乡、建设乡和桑日麻乡适应能力较差,不能较好地适应气候变化。(5)高山峡谷区、山原区和高原区由于脆弱性表现和导致脆弱性的因素不同,因此改善农户的适应能力和构建可持续生计的方式有所差异。除加强基础教育、推广免费医疗和为农户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外,高山峡谷区、山原区下部还应拓宽二三产业就业渠道和推广农牧业的科学利用技术,山原区上部、高原区还应加强定居点建设和草地、药材的恢复。本文以“生计资产-风险-适应-脆弱性”为界面,定量评估青藏高原东部不同地貌区的农户脆弱性,为改善当地农户的适应能力和构建可持续生计提供科学依据,并且为我国其他生态脆弱区的脆弱性定量评估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