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参素是从唇形科鼠尾属植物丹参根部分离获得的一种水溶性酚酸类化合物。但丹参资源相对匮乏,丹参素的含量相对有限(仅为0.5%),提取工艺繁琐复杂,分离纯化困难,仅靠从天然药材分离提取丹参素会增加药用成本较高,且从丹参中直接提取的大多为水溶性混合物,纯度较低,严重影响了药物的治疗效果。当手性药物进入人体后,不同构型的药物分子产生的药理作用可能不同。由于左旋丹参素的药理活性目前还没有得到深入研究,消旋丹参素用于临床存在一定的风险。化学合成得到的是丹参素外消旋体,还需要拆分才能得到单一手性的天然丹参素。因此建立一条操作简单、条件温和、高产率的制备单一构型的天然丹参素合成路线是解决用药资源、提高药用产品质量的重要方法,对丹参素类药物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用化学-酶催化合成了天然右旋丹参素,以廉价易得的3,4-二羟基苯甲醛和乙酰甘氨酸为起始原料,通过Erlenmeyer缩合反应制备2-甲基-4-(3,4-二乙酰氧基苄叉基)噁唑酮,该中间体在冰水中直接进行开环反应制备α-乙酰胺基-β-(3,4-二乙酰氧基苯基)丙烯酸,随后在1 mol/L的盐酸水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制备β-(3,4-二羟基苯基)丙酮酸。一方面经NaBH4-MeOH体系将β-(3,4-二羟基苯基)丙酮酸进行化学还原为丹参素外消旋体,为拆分实验提供原料准备;另一方面筛选菌种作为生物催化剂催化β-(3,4-二羟基苯基)丙酮酸的不对称还原制备单一构型的丹参素,经鉴定发现乳酸片球菌ATCC1.2696静息细胞能有效催化羰基不对称还原制备天然右旋的丹参素。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每一步合成的反应工艺进行了优化找到了合适的反应条件,并用红外、核磁、熔点、质谱、旋光值、高效液相等检测手段定量和定性表征了各中间体和最终产物丹参素,在最优工艺条件下,α-乙酰胺基-β-(3,4-二乙酰氧基苯基)丙烯酸、β-(3,4-二羟基苯基)丙酮酸、化学还原法制备的丹参素外消旋体及静息细胞转化法制备的天然右旋丹参素的产率分别可达84.8%、89.0%、83.9%及92.0%。以3,4-二羟基苯甲醛为基准计算,丹参素外消旋体的总产率可达63.4%;天然构型丹参素总收率69.4%,丹参素对映体过量值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