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操纵模拟器主控板系统设计

来源 :江苏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tingren_8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船舶操纵模拟器能实现海员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开船演练,现已成为航海领域培养海员的主要教学设备。主控板系统是船舶操纵模拟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主控计算机与驾驶台之间“沟通”的纽带,其目标就是实现主控计算机对驾驶台各种繁杂信号的采集与控制,它的实时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逼真度。因此,设计一款功能完备、实时性能好的主控板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船舶操纵模拟器的组成结构,并重点阐述了主控板系统的工作原理,随后针对目前主控板系统中模拟罗经存在的失步问题,研究了升降频算法在模拟罗经控制中的应用;同时将USB总线技术应用到主控板系统与主控计算机的通信中,可以弥补以往基于串口的主控板系统传输速率慢、误码率高等不足和基于PCI接口的主控板系统安装繁琐、成本高等缺陷。主控板系统的硬件结构是由电源模块、单片机最小系统模块和信号采集控制模块构成。以C8051F340单片机为核心芯片,采用片上A/D转换器,键盘管理芯片CH451,磁旋转编码器AS5040,实现驾驶台上各种模拟量信号、数字量信号以及随动舵角度信号的实时采集;采用串行D/A芯片TLC5628,数码管显示芯片CH451,步进电机功率驱动芯片ULN2003,实现驾驶台上各种仪表指示、数码管显示以及模拟罗经中步进电机的驱动。所有数据和控制命令都通过C8051F340自带的USB控制器实现与主机的传输。软件包括固件程序和上位机程序两部分,设计时采用了模块编程的方法,详尽地描述了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实现,并给出了各模块的流程图。最后,调试主控板的各模块电路并实现了各模块功能,证明该方案完整有效;综合分析调试过程中所测得的数据后证实数据采集准确、控制方法得当;通过截获的USB通信可以发现数据传输快而准,总体上满足了整个船舶操纵模拟器的需求。
其他文献
经济迅速发展,而且城市化建设也逐渐发展起来.基于这种现状,人们对道路工程的建设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道路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保证道路
舰船电力系统在实际运行中,由于战斗损耗、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等问题,可能使系统处于非正常状态,严重威胁舰船电力系统可靠运行。因此,在舰船建造初期合理规划舰船电能管理方案,使其既满足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又满足未来供电负荷增长需求;同时,在实际运行中检测和控制舰船区域配电系统的电能,对保障舰船安全运行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舰船电力系统的潮流分析算法,利用该算法在电力系统规划时可以有效进行
随着电力设备中液体电介质的广泛使用,近年来因液体放电引起的电力事故逐年递增,液体放电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关注,因此,研究液体放电的机理对预防液体放电、防止绝缘老化具有实际意义,为绝缘结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为了研究电力设备绝缘结构液体放电,并深入了解绝缘结构液体预击穿放电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研究不同条件对放电过程中流注发展的影响,本文以场致电离机理为理论基础建立了液体放电数学模型,主要包括电子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许多被不利地形阻隔的地区也成为我国铁路网延伸的重点对象.我国
随着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出现,电力电子装备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传统的变换器拓扑结构,不能直接并联在高压电力系统中,并且输出电能质量低,这些均限制了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而基于多电平技术的级联变换器的结构,输出电压质量高,通过级联方式将电网电压平均在各个功率器件上,实现了在功率器件耐压值一定的条件下,与高压电网直接连接。而要达到与很高电压等级的电网直接并联需要足够多的级联功率半导体器件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乡镇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持续发展,公路建设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血脉,在国家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在这里对公路建设中提高路基路面
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对电能质量及供电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控电抗器作为一种成本低廉、适用性好的无功补偿装置,广泛应用于电网容性无功补偿、限制过电压等方面。随着铁磁材料的发展,采用新的原理和加工工艺的高性能、大容量可控电抗器逐渐应用于超高压、远距离输电领域。电抗器种类多样、结构各异,大多为单相电抗器,而传统的三相磁阀式和三相裂心式可控电抗器大多采用六柱式或双三柱式结构,体积大、结构复杂。针对这一
当前,全球能源紧缺及环境污染日益严峻,具备一系列优势的分布式发电技术逐步崭露头角。为应对常规配电系统的结构及运行策略与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大规模接入的矛盾,既能提高DG利用效率又能保证供电可靠性的微电网技术应运而生,在逆变型并网DG基本控制方法及微网典型控制模式基础上,从并网DG(光伏系统)、多个DG组成的微网、多个微网并网运行组成的系统三个层面对并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