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插图与文学接受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hi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插图作为文本的图形化补充,除了增添美观,更是插图作者对文本的接受与再创作的载体。小说插图中蕴含的丰富信息,绘者将自己对文本的情感与理解,转化成图像形式,重新创作成一幅精美的插图。插图本身,既是接受者,又是传播媒介,对文本内容起补充、互文作用。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皆是《红楼梦》的受众,其经典故事家喻户晓。而《红楼梦》题材的插图而言,自其文本问世以来,诸多形式的插图便伴随其左右。《红楼梦》所诞生的清代,是中国末代封建王朝,诸多西方先进的印刷出版技术、绘画技法、新思潮都在此时涌入中国内地,故而《红楼梦》的插图,较明代小说插图来看,形式更为丰富,除传统的木刻插图外,更有运用新技术的石印、铅印等插图本,同时,还出现了近代生活中所需的月份牌、西湖景等插图新形式。纵观《红楼梦》的插图发展历程,可以窥见整个清代小说插图绘画发展状况之一斑。2002年《古本红楼梦插图绘画集成》的问世,为系统理清《红楼梦》提供了文献基础。2004年,清孙温彩绘《全本红楼梦》公开展览引起广泛关注,也为《红楼梦》插图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本文试以《古本红楼梦插图绘画集成》及孙温绘制的彩绘《全本红楼梦》为依据,择取各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五个《红楼梦》插图版本,以插图中的人物形象、思想主题等角度入手,试析清代《红楼梦》插图本与文本之间的图文互证、互补关系,探究《红楼梦》插图对原著文本的接受与重构,以及其对后世《红楼梦》接受情况的影响,以求对《红楼梦》插图本的文学价值作出更全面的阐释。  
其他文献
西方传统学界的民族主义理论具有“文化本质论”倾向,即将东方和西方民族主义之间以及双方完成现代国家构建之后发展态势的差异归结为东、西民族文化的本质性断裂。作为杰出的
山东地方戏曲历史悠久,繁荣兴盛,影响广泛,山东作家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有意识的突破和超越近二三十年来中国小说创作宗从西方话语的大格局,将地方戏曲纳入了自己的创作视野。茂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