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寄生于银行理财产品背后的银行表外业务,进行了我国目前经济形势、金融监管政策和企业融资环境的调查,报告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并对这些主要表外业务的交易结构等进行了研究和说明。自2001年起,国内金融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外资银行的进入、巴塞尔协议的升级和应用直至近期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都对国内银行经营形态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一种叫做银行理财产品的新事物在加入WTO以后萌芽并紧紧伴随和顺应着国内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而逐步生长壮大。随着发展,其在深入到普通民众经济生活中的同时,也通过与其紧密相关的银行表外业务在不知不觉当中改变了我们的金融生态。随着监管当局近年来频频颁布的或规范或指导的政策法规,经过媒体的宣传和介绍,寄生在银行理财产品背后的被称为表外业务的银行业务逐渐褪下了神秘的面纱,走入了普通民众的视野。不过,对于其究竟为何物、如何寄生于理财产品之上等等问题,一般民众乃至部分金融从业人员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存款理财化的大潮当中,自然人作为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消费者,从市场公平性角度来讲,这显然是缺乏市场公平性的,为此,加强对于寄生于银行理财产品之上的表外业务的介绍,是投资者教育所不可或缺的。表外业务作为不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体现的业务,在创设初期大都属于监管空白地带,是商业银行因受到近年经济增长颓势和宏观信贷紧缩政策的影响、为满足利润增长的需求而开垦的一片新的市场。其实质上就是借助于国内日渐成熟的金融市场,通过将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特性与银行会计准则有机结合,以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为主体的一干金融机构,在传统的对资产负债表的监管体系之外构建的一个帮助参与者实现套利的影子银行体系。因该体系具有的不受控制的信用扩大功能,监管机构必须加以规范,于是在监管机构和被监管对象之间就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猫捉老鼠游戏。在这场游戏当中,信托、票据、债权、资产权益等等传统业务都不断的被赋予新的使命,通过对这些业务不同的排列组合以及复杂的嵌套交易,新的监管空白不断被发现;而监管机构则通过一个个新的政策来完成对监管空白的填补。随着金融市场改革的推进、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在可见的未来,表外业务仍将持续不断的发展,随着监管机构最近开始采用“改堵为疏”的态度来对待表外业务,未来表外业务将沿着“逃避监管”和“顺应监管”两个方向,分别呈现更加复杂和更加透明的两个特点,其业务的参与主体也将更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