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随着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病死率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肌梗死,这一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中最为严重的类型。临床上冠状动脉内的不稳定斑块突然破裂,炎症细胞等细胞因子不断聚集,导致血流部分阻断或完全闭塞,局部心肌细胞缺血性坏死,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学过程,称之为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MI后室性心律失常(VAs)的出现,是造成该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往我们的研究已经证实,MI后VAs的频发多与交感神经活性相关,异常的交感神经激活与再生将会造成心脏电生理不稳定,而神经生长因子(NGF)又是这一过程的关键因子。因此如何寻找到上游有效靶点对VAs的发生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在临床意义上来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miRNA是一种非编码RNA,序列较为短小的单链RNA,于真核生物中高度表达,与靶基因的3’ UTR的部分区域或者全部区域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相结合,从而使靶基因的mRNA分解,无法实现蛋白的翻译过程,进一步抑制下游因子发挥作用,最后起到调节细胞因子的释放、组织器官的生长和发育、内环境的稳定等作用。已有国内外研究者发现miRNA与肿瘤、炎症、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相关。miR-let-7a作为miRNA中最早发现的一种,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参与细胞增殖与分化、血管生成、器官发育等病理生理过程,很多文献也有记载,miR-let-7a与肥厚型心肌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miR-let-7a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非同小可,也有文章表明miR-let-7a可以参与促炎性因子的分泌调控炎症反应,但在心律失常领域,miR-let-7a发挥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我们猜想,miR-let-7a是影响NGF表达的较为关键的一环,参与了 VAs的发病机制。研究目的利用miR-let-7a过表达病毒对体内、体外实验进行干预,观察miR-let-7a及NGF的表达趋势,测量GAP43及TH的阳性神经纤维密度,以及心律失常的易感性,以明确miR-let-7a在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本实验由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两个部分组成,首先,我们将体内实验分为4组,分别为 sham+NC 组、sham+Len-let-7a 组、MI+NC 组、MI+Len-let-7a 组。MI+NC组及MI+Len-let-7a组的大鼠采用结扎前降支完成心梗模型的制备,sham+NC组及sham+Len-let-7a组只将线穿过,并不完成结扎。7天后对所有的老鼠进行心脏取材,并采用同样的Western blot、qRT-PCR、免疫荧光、电刺激等实验方法,对相应指标进行检测。体外实验是先将M0型巨噬细胞经LPS+IFN-γ诱导为M1型巨噬细胞,给予miR-let-7a过表达病毒干预,检测miR-let-7a、NGF等相应指标的变化。研究结果1.MI+NC组及MI+Len-let-7a组的大鼠在行结扎左前降支术后数分钟内即可出现所结扎的动脉的供血区心肌颜色变为暗红色,心肌搏动消失,心电图示ST段抬高,提示造模成功。2.体内实验,我们可以得出MI+NC组较sham+NC组的miR-let-7a表达量减少,NGF的分泌量有所上升,交感神经的数目也有增加,经miR-let-7a过表达病毒处理后的MI+Len-let-7a组,心肌内miR-let-7a有所上升,NGF较MI+NC组分泌减少,交感神经重构有所改善。3.体外实验同样表现为M1+Len-let-7a组NGF的表达量较未干预的M1+NC组有明显的降低。结论过表达的miR-let-7a可有效的抑制心肌梗死后NGF的表达,对交感神经的重构现象予以改善,使室性心律失常的易感性普遍降低,最终达到降低心肌梗死死亡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