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子结构及其相关问题一直是粒子物理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前沿热点。通过大量实验,人们已确认夸克及胶子是组成强子的基本粒子,且它们都不能从强子中分离出来,此即强相互作用的‘禁闭效应’。利用量子色动力学(QCD),我们对高能标的现象和过程能进行可靠的微扰计算,而强子结构问题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低能标区,微扰方法不再适用,因此只能借助于其它方法进行研究,如格点QCD、有效场论及QCD求和规则等;同时人们也提出了很多唯象模型,如静态夸克模型、袋模型、弦模型,以及结合不同高能散射过程的雷吉子模型(软过程)和部分子模型(硬过程)等。上述唯象模型与QCD在不同角度上紧密关联,体现了QCD的一些重要特征,在解释强子物理的不同现象时有着各自的优势。同时,存在如此多的模型也意味着我们仍需更深入地探索强相互作用和QCD的本质。此外,强相互作用是色相互作用,在用模型研究强子化过程时,该特定模型必先用到有确定色状态的部分子系统上,因此探究不同色状态所给出的强子化结果,也会对揭示强子内部结构及理解色禁闭机制提供重要的信息。本论文主要围绕奇特强子态的产生及其结构这一前沿热点进行研究,特别是含重味夸克的奇特强子态。因为重夸克产生过程的特殊优越性主要有两点,一是这样的过程易被实验所分辨,二是相应的部分子级事例形状可有效地为实验提供判选条件。近年来,实验上发现了大量奇特强子态,一系列特殊性质使其迅速成为理论研究的焦点。特别是2016年初,D0实验首次给出在高能正反质子对撞的多重产生过程中,可能产生了奇特强子态的显著信号。结合此类过程来研究产生机制,不但可获得产生截面及各种运动学分布等实验测量所需的信息,还会揭示奇特强子态的内部结构。因此,本论文的具体工作内容主要是:结合高能多重产生过程,应用非相对论有效理论来描述强子分子态的产生,深入讨论奇特强子态的产生机制,揭示其内部结构与性质,并理解强子化机制和色禁闭本质。在高能多重产生过程中研究奇特强子态的产生,可有多种方式。对于强子分子态而言,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组成它的传统强子之间的束缚较为松散,彼此间的相对动量与强子质量相比较小,因此强子分子态原则上可看作一个非相对论系统。由此出发,我们发展了一套理论公式,用非相对论有效理论来描述强子分子态的遍举产生。该方法有多种优势,例如在强子作为基本自由度的情况下,任何研究对象都是色单态,不存在色禁闭问题,也无因考虑色八重态而导致的复杂性。在高能对撞反应中,一旦通过非相对论有效理论的方法得到分子态的产生率,进而就可获得如快度分布、横动量分布等有用信息,为目前以及未来的实验关于奇特强子态的测量提供了重要信息及可能的判选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