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自主品牌培育及发展问题研究

来源 :上海水产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45023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牌是企业产品的重要标志,不仅凝聚着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和尊敬,也是企业关注消费者利益、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劳动结晶。品牌还是企业实在的资产,具有企业经营利润不能衡的无形的经济价值。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了“汽车社会”。中国汽车买方市场正式形成。汽车企业再也不能像短缺经济时代那样坐在家里等客上门,而是必须使用各种手段推销自己的产品,汽车品牌作用更加凸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52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最大的软肋当属自主品牌培育不够。这些年来,我国汽车业在汽车自主开发和品牌培育上做了大量工作,特别在卡车、商用车、经济型乘用车等方面比较有优势。但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又是相当大的,总体上表现为自主品牌开发能力不强,低、中、高档自主品牌开发能力成反比,产品主要集中在10万元以下、技术含量低、利润不高的低端产品。2003年汽车自主品牌的产量不足20%,说明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开发能力还处在低水平徘徊状态,仍然没有走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开发能力不足-依赖-更不足-更依赖”的双重怪圈。 作为WTO成员国,我国对汽车产业的保护将措施将逐渐减弱直至取消,汽车产业比较弱小的情况下,接受国际竞争的挑战。跨国公司携雄厚资本和成熟品牌在中国大举扩张,凭借其强势品牌在与中国企业的合资中赚取超额利润。处于弱势的民族汽车品牌在各方面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如何培育、发展、提升、壮大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是当前摆在国人面前的紧迫而现实的问题。 国外对品牌的研究最早始于美国。以美国学者大卫·奥格威(DavidOgilvy)和大卫·阿克(DavidAAaker)等为代表的市场营销学者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对商品品牌特别是品牌价值的研究,品牌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我国对品牌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20年代。1993年《中国名牌》杂志的创刊,标志着我国理论界和实践界品牌研究新时代的到来。至此,国内出现了一批品牌研究专家,如:乔远生,其代表作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哪里?》,该书认为要建立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先建立企业的竞争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东西必须具有独特性。乔远生先生曾为万科集团、君安证券、联通等企业成功进行过品牌策划和推广,理论上也建树颇多,出版了诸多著作。但是,不管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尚未见乔先生对汽车品牌、尤其是我国汽车自主品牌培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有所论述。其他众多品牌研究者也大多从提高我国汽车自主开发能力,即从技术角度对树立自主品牌作了不少研究,但从产业政策、市场环境、企业使命和消费者选择行为等宏观方面全面、系统论述打造我国汽车自主品牌问题的尚不多。本文拟在这方面作一尝试。 在总结、阐述有关品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本文介绍了我国自主汽车品牌的现状,分析了自主品牌的竞争优势与劣势,指出影响自主品牌成长的主要原因,从品牌在营销中的重要意义的角度,借鉴韩国汽车自主品牌培育的经验,提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成长策略,从观念、战略方法、自主开发、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对汽车品牌的成长策略进行了全面探讨。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在于:第一,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唤起国人对支柱产业发展的品牌意识,探讨我国如何通过培育发展汽车自主品牌加强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第二,探讨发展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努力方向,包括政府政策制订、企业界努力(尤其是三大汽车集团)和消费者理性消费选择,这对相关主管部门和决策部门,包括企业界和消费者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现阶段,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银行纷纷对信息技术进行大量的投资,购置各种系统及软硬件,希望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能够给银行带来产出的增长和绩效的提高。然而,随着信息化
近几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尤其是住宅房地产市场发展更为迅猛,价格也上涨的比较快。宏观上,我国的房地产行业是一个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能够推动国民经济的
本文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出发,以相对劳动成本为分析手段,选择东亚和拉美7个国家,实证分析相对劳动成本变动与出口变动的关系,揭示其对国际贸易份额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