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急性脑梗死是我国第一大致残和第二大致死性疾病,具有高发和易复发的特点。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超早期缺血性脑卒中已经成为临床规范,成为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在全世界推广应用。但是,如此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现实临床治疗中的比率却差强人意。究其原因除价格比较昂贵和严格的溶栓时间窗限制外,严重并发症——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发生让很多临床工作者、患者本人及家属望而却步。因为溶栓后出血转化很可能会导致患者病情进行性恶化甚至很快死亡。所以为了尽量避免出现溶栓后出血转化,很多学者和团队针对可能影响出血转化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提前预测出血转化的风险并指导临床治疗,但研究结果并不完全相同,特别是对症状性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不相一致。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并与GRSAPS模型中的相关预测因素相结合,进一步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症状性和非症状性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以期指导临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特别是症状性出血转化的防治。方法:收集2011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并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共464例。根据溶栓后影像学检查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将所有病例分为出血转化组及未出血转化组,对可能影响出血转化的因素进行单、多因素分析;对464例患者全部进行GRSAPS模型评分,绘制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估该模型对溶栓后出血转化预测的能力;再将出血转化组分为症状性和非症状性出血转化组,同时将第一步的因素分析结果以及GRSAPS模型中的相关预测因素相结合,进一步分析症状性和非症状性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使用SPSS21.0软件包建立数据库,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处理以及统计学分析。结果:1.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发生血转化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房颤病史、高血脂病史、平均体重、PCI术后、基线平均NIHSS评分、甘油三酯(大于1.7mmol/L)、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等共有7个危险因素与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密切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64例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GRASPS模型平均分值为(77.94±0.39)分;溶栓后出血转化的69例患者GRASPS模型平均分值为(80.96±0.99)分;溶栓后未出现出血转化的395例患者GRASPS模型平均分值为(77.38±0.41)。因上述三组GRASPS模型平均分值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可完成进一步研究,绘制ROC曲线,并求得曲线下面积。结果显示:GRASPS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637。根据曲线的坐标经过筛选,最终选择预测分值为76.5,该处约登指数为0.228,特异度73.5%,灵敏度49.2%。3.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症状性和非症状性出血转化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平均年龄、基线平均血糖及基线平均NIHSS评分可能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症状性出血转化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基线平均血糖和基线平均NIHSS评分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症状性出血相关,是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症状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房颤病史、高血脂病史、甘油三酯(大于1.7mmol/L)、平均体重、PCI术后、基线平均NIHSS评分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是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2.GRASPS模型可以很好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进行预测。3.基线平均NIHSS评分及基线平均血糖水平为症状性出血患者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