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高浓度含碳和氮工业废水的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ga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膜—生物反应器(MBR)是生物处理技术与膜分离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污水处理工艺。本论文就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高浓度含碳和氮工业废水的运行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膜—生物反应器中的微生物特性及膜过滤性能、污染特征和膜清洗进行了探讨。主要结果如下: 通过不同操作条件下的连续运行试验,考察了膜—生物反应器的运行特性。在不排泥条件下,好氧MBR分别在3种HR7(15h、10h、6h)下运行,系统对COD、NH4+-N和TN均表现出较高的去除效果。系统的COD、NH4+-N和TN的去除率受进水容积负荷影响不大,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去除速率与容积负荷之间呈线性关系;当SRT=16d时,对不同回流比下反硝化脱氮效果进行比较,当回流比为4时,系统反硝化效果最好,为83.45%;在排泥条件下,对悬浮生长型和附着生长型MBR的运行特性进行比较发现:悬浮生长型MBR对氨氮的去除效果较附着型MBR高。此外,在系统连续运行期间,还考察了氮在各个反应器中的生物转化过程。 在多个工况运行条件下,考察了MBR中的微生物特性。在不排泥条件下,MBR中的微生物浓度随HRT的减小而增大,污泥的硝化活性大于分解有机物活性,两者随运行时间的延长有所降低;当SRT=16d时,MBR中的微生物浓度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污泥的总活性明显高于不排泥条件下的污泥总活性,其中污泥分解有机物的活性明显提高,而微生物的硝化活性有所降低;投加载体后,悬浮微生物浓度进一步降低,稳定在11g/L左右。复合MBR中悬浮相和附着相的单位污泥分解有机物活性及反应器的分解有机物活性均小于悬浮型MBR,而单位污泥硝化活性及反应器的硝化活性均大于悬浮型MBR。此外,MBR中的污泥平均粒径小于一般活性污泥法。胞外多聚物(ECP)是微生物代谢的重要产物,较高污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泥浓度MBR中单位重量污泥产生的ECP要远远大于低污泥浓度MBR中的ECP,且较高的ECP含量易加重膜污染。 通过考察系统连续运行中膜过滤性能随时间的变化,研究了膜过滤性能、污染特征及其清洗。通过选择合适的操作条件:抽吸时间和膜通量,能显著地改善膜过滤性能。对膜面污染物的分析表明,污泥层是造成膜污染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的操作条件下,分析了膜面沉积污泥量和膜面吸附溶解性有机物量的变化。研究了混合液性质对膜污染的影响,由试验结果回归出55浓度和上清液中的COD值与抽滤20min时由膜污染造成的膜阻力RZ。的关系为:RZ。=9.129E(+9)*eoDO·449,55’”’8,。采用超声波清洗及化学清洗的方法清洗膜组件,结果表明,化学清洗能较彻底地清除膜污染。通过对碱洗液分子量分布的分析,小分子的可溶性有机物是造成膜面凝胶层污染和膜孔堵塞的主要有机污染物。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缺氧/好氧膜一生物反应器在高浓度含碳和氮工业废水同时除碳和脱氮方面有着较高的使用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该工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际运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正>一、茶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现状江苏镇江市茶叶规模化发展自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目前茶园总面积68000余亩,是全省茶园总面积的13.1%,位居全省第四,其中开采面积60200余亩,年
本文首先对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机理做出分析。尝试探索两大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并从融合条件、融合动因、融合路径三方面论述了两大产业融合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根据制
水库蓄水运行后,其岸坡水文地质条件较蓄水前发生较大的变化,对岸坡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引起岸坡失稳。在水库蓄水运行过程发生失稳的岩质滑坡中,岩质顺层岸坡的失
能源贫困是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高度关注的发展和健康问题.为改善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服务状况,各组织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优势,积极采取行动,致力于消除能源贫困.世界卫生组织集中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新历史主义小说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家,在叙事时不再是宏大的历史视角,而是注重对历史的局部和细部描写,更加关注普通人物以及
本文以长江口湿地土著种—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外来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miflora)及其生长的周围沉积物为研究对象,着重选择了老港、朝阳、崇明三个研究区域,比较研
介绍了小高层住宅的平面设计,探讨了小高层住宅的优越性,重点对小高层住宅的消防设计、给排水设计、智能化设计及电气设计等进行了阐述,以提高人们对小高层住宅的认识,推广小
“原、被告从同学至夫妻,是一段美的历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令人欣赏和感动。若没有各自性格的差异,怎能擦出如此美妙的火花?然而生活平淡,相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再创造”的学习环境,将数学教学环节设计成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再创造”氛围中。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