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儿童病毒性脑炎安全性及有效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juns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VE)系一百多种病毒侵袭机体所致的急性颅内炎症性疾病[1]。对病毒性脑炎的治疗,除对症支持及免疫调节外,积极抗病毒治疗尤为重要,而病毒特异性高,目前尚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所以对病毒性脑炎的优化治疗一直是医学界讨论的热点。干扰素自1957年被英国医学家Isaac A等[2]发现其抗病毒作用以来一直被众人研究至今,其雾化吸入疗法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已有多年历史且疗效显著,而肌肉注射疗法应用年限较短,相关文献较少,本文旨在研究肌肉注射INF-α1b治疗儿童病毒性脑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寻找治疗病毒性脑炎的更优化方案,为儿童病毒性脑炎的诊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住院并被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患儿1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完全随机数字表将患儿随机分为干扰素组和非干扰素组。入院48小时内留取血清及脑脊液各2ml,装入Corning冷冻管,送至-80℃标本储藏室冷冻,由生物物流公司干冰低温储存条件下邮寄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患儿血清及脑脊液标本中的病毒核酸,所有标本均行16种病原体核酸检测,包括肠道病毒(EV)、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CMV)、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EV)、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腮腺炎病毒(MuV)、蜱传脑炎病毒(TBEV)、风疹病毒(Ruv)、麻疹病毒(Mev)、腺病毒(Adv)、西尼罗河病毒(WNV)、Jc病毒(JC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收集患儿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各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血清和脑脊液常规、生化、病原体,超敏C-反应蛋白及心电图、脑电图、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统计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血清和脑脊液的病原学特点、病原体与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的关系及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儿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有无差异,并对重组人干扰素α1b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6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干扰素组82例(男48例,女34例),非干扰素组82例(男50例,女32例),两组性别构成无差异。学龄前期患儿有57例,比例最高占34.76%。全年均有发病,夏秋季发病率较高,共有103例患儿于7、8、9月份发病。164例血清病原体总阳性率51.2%(84/164),ev感染比例最高占27.4%(45/164);124例患儿脑脊液病原体检测总阳性率为42.74%(53/124),亦是ev感染比例最高占25.81%(32/124)。11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有4例脑脊液病原体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比例最高为36.36%(4/11)。脑电图异常率为82.9%(136/164)。头颅ct/mri异常者占9.8%(16/126)。干扰素组不良反应多见体温升高、肌注部位疼痛、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8.5%、4.9%、4.9%,多发生于肌注数小时后,可自行改善。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且相对危险系数较低。干扰素组患儿热退时间为20(12)h,头痛消失时间为25(22.5)h,头晕消失时间为30(24)h,呕吐消失时间为12(6)h,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为24(20)h,病理征消失时间为30(20)h,而非干扰素组患儿对应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分别为48(24)h,44(24)h,48(36)h,14(12)h,48(24)h,48(30)h.干扰素组常见发热、头痛头晕、呕吐表现及脑膜刺激征、病理征改善时间短于比非干扰素组,而两组在抽搐、嗜睡、意识丧失等意识障碍改善方面未见明显差异。结论:1学龄前期患儿是儿童病毒性脑炎的高发人群。2儿童病毒性脑炎全年均可发病,夏秋季发病率较高。3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病原体是ev,hsv是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病原体,其次还有jev、ebv、cmv、hhv6等。4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与病毒载量之间无直接相关性。5两组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无统计学差异,相对危险系数较低。6两组患儿治疗后,干扰素组常见发热、头痛头晕、呕吐症状及脑膜刺激征、病理征消失时间短于非干扰素组,而在抽搐、嗜睡、意识丧失方面的短期疗效不明显。7肌肉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儿童病毒性脑炎安全有效,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研究不同麻醉方式下腔镜甲状腺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术前及术后细胞因子变化以及住院总费用,探讨局麻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和医疗经济性。方法将8
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基因位于染色体1p22.3,其编码蛋白质参与线粒体融合,并有助于维持线粒体网络的稳定。我们以前的研究表明,Mfn2在肝癌中是一个潜在的受p53直接调控的肿瘤抑制
背景:肺高压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肺血管床受累而使肺循环阻力进行性增加,最终导致右心衰竭的一类病理生理综合症。而左心疾病引起的肺高压是指由于各种原因的左心衰竭、左心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