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表明多基因、多阶段的协同作用促进了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个体遗传因素对乳腺癌预后的作用不可忽视。过去10年来,线粒体DNA被发现与乳腺的发展和预后有关。D-Loop区是线粒体DNA的调控中心,它包含复制转录的起始区域和启动子。该区域的变异可能调节线粒体基因的转录与表达,从而引起编码基因产物的表达失调,进而影响多种疾病的结局,包括癌症、线粒体疾病等。因此,本研究对福建省汉族聚居地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线粒体D-Loop区全部序列进行测序,结合相应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和预后相关指标,探索分析线粒体DNA D-Loop区序列变异与早期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寻找可能作为早期乳腺癌预后的特异性、无创性指标。方法:本研究采用Sanger测序法,对2003至2013年就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714例福建省汉族聚居地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线粒DNA D-Loop区全序列进行测序。并以无浸润性疾病生存(i DFS)、无远处疾病生存(DDFS)、乳腺癌特异性生存(BCSS)和总生存(OS)为观察终点。利用Logistic回归对各临床病理学因素与早期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进行评估,筛选对预后有影响的临床病理学因素;以单因素COX风险模型对D-Loop区存在变异的344个位点进行分析,筛选对预后有影响的变异位点;以有意义的临床病理学因素作为校正因子,利用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对有意义的变异位点与乳腺癌的预后进行再次分析;对筛选出的位点进行分层分析,寻找携带变异位点的对预后有影响的特定亚组人群;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变异位点对乳腺癌四种预后指标的影响;利用ROC曲线、曲线下面积评估临床病理学因素和变异位点对乳腺癌预后的评估作用。结果:本研究中,D-Loop区全序列中共有344个位点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变异。变异类型主要有替换(315,91.6%)、插入(12,3.5%)、缺失(9,2.6%)和替换/缺失(8,2.3%),其中在替换中A→G、T→C变异类型最多见。COX多因素分析发现位点146和16266变异可能与福建省汉族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有关。其中位点146携带碱基A或C可减少无浸润性疾病生存时间[ad HR=1.39(1.05-1.85),p=0.023]。整合分析结果显示,两位点对乳腺癌四种预后指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i DFS:ad HR:1.407(1.122-1.766),p=0.0032;DDFS:ad HR:1.366(1.083-1.723),p=0.0085;BCSS:ad HR:1.475(1.149-1.895),p=0.0023;OS:ad HR:1.380(1.074-1.774),p=0.0117]。此外,ROC曲线结果显示,纳入了临床病理学因素和两位点变异信息(位点146或位点16266)的模型对早期乳腺癌预后的预测效果要比单独纳入临床病理学因素的模型要好[BCSS,AUC=0.7407 VS 0.7569,p=0.0344;for OS AUC=0.7359 vs0.7473,p=0.0340]。结论:本研究表明,当患者位点146、16266发生变异时,可以影响早期乳腺癌的复发、转移和死亡,特别是对肿瘤>2cm、淋巴结阳性、ER阳性或组织学3级的患者。位点146和16266变异可能可以作为早期乳腺癌特异性生存或总生存的预测指标,但目前尚不能证明其可以做为复发或转移的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