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具有“三致”效应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广泛地分布于陆生环境中。PAHs可通过土壤-植物系统进行迁移,危害农产品质量、人群健康和生态安全;如何去除土壤-植物系统中PAHs受到广泛关注。筛选具有PAHs降解功能的微生物,利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有望有效地减低土壤和植物PAHs污染;近些年来,该领域研究很受重视。 本论文以菲和芘为PAHs代表物,采用富集培养法分离筛选出-株具有PAHs降解特性的鞘氨醇杆菌(Sphingobium sp.,RS1),研究了其对菲和芘的降解性能。利用LC-MS分析技术,分析了菌株RS1降解菲和芘的代谢产物和途径。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芘降解功能细菌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sp.,ATCC PYR-GCK)对减低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体内菲和芘污染的效能。论文研究结果为丰富PAHs降解菌菌种库、揭示PAHs微生物降解机制、利用功能微生物减低植物PAHs污染风险等提供了基础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采用富集培养法,从PAHs污染厂区分离筛选出一株菲降解菌RS1。结合生物学特性和16S rRNA同源性序列分析,将该菌鉴定为Sphingobium sp.。菌株RS1能够以菲(100 mg.L-1)为唯一碳源和能源进行生长,30℃、150 rpm摇床培养72 h后其对菲的降解率高达90%。同时,该菌也能够通过共代谢降解高分子量的芘,进而导致菲的矿化和芘的降解。利用LC-MS分析了菌株RS1对菲、芘的代谢产物,指出其主要通过水杨酸途径来代谢这些PAHs。 (2)通过温室盆栽试验,以黑麦草为供试植物,研究了接种芘降解菌Mycobacterium sp.ATCC PYR-GCK对减低黑麦草体内菲和芘污染的效应。菌株ATCCPYR-GCK能在黑麦草体内良好定殖,30天后接种ATCC PYR-GCK处理的黑麦草根和茎叶内菲和芘含量、积累量显著低于不接种对照处理,接种ATCC PYR-GCK也减小了黑麦草体内菲和芘由根向茎叶的传输系数;分析了接种ATCC PYR-GCK对黑麦草体内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这些结果表明,菌株ATCC PYR-GCK能有效地减低黑麦草根和茎叶中菲和芘污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