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是涉及国家国防与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盐湖锂资源占我国锂储量的80%以上,从盐湖卤水中分离提取锂已成为研究热点。溶剂萃取法在锂镁选择性分离、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已经凸显出了优异的效果。因此,采用溶剂萃取法从盐湖卤水中进行分离提取锂的研究备受学者们关注。TBP-FeCl3萃取体系是溶剂萃取法分离提取锂的典型体系,该体系对盐湖卤水中的锂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且该萃取体系在工业应用中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性。然而,学者们在相关研究中发现TBP-FeCl3萃取体系在从盐湖卤水中分离提取锂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对该萃取体系影响锂萃取的关键因素和萃取机理研究的不深入;(2)当TBP含量较低时,萃取过程中会出现第三相。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通过对TBP-FeCl3萃取体系的萃取动力学和影响锂萃取关键因素的研究,揭示了萃取过程中锂的传质规律,完善了萃取反应的控制机制和动力学理论。通过对萃取过程中第三相成因和机理的研究,明确了有机相中各组分在萃取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消除第三相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对该萃取体系进行初步的理论计算,从分子层面认识了萃取体系和卤水中常见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开展TBP-DIBK-FeCl3萃取体系在实际卤水中的应用研究,为该萃取体系的工业化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恒界面池法对TBP-FeCl3萃取体系进行了萃取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萃取反应的主要扩散阻力区集中在水相,萃取反应在相界面区域发生,萃取反应属于混合控制机制,萃取锂的动力学速率方程为。萃取热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萃取过程是可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2)对TBP-FeCl3萃取体系关键因素对萃取锂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不同水相组成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FeCl4-配阴离子是该萃取体系萃取提锂的关键。FeCl4-配阴离子的形成受限于水相中Cl-,通过考察不同金属氯化物作为水相Cl-来源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在同一浓度条件下水相金属离子与FeCl4-和TBP结合的难易程度为Ca2+>Li+>Mg2+>Na+>K+;通过考察卤水中主要成分MgCl2对萃取锂的影响,确定了MgCl2浓度的增加有利于锂的萃取,且Cl-影响程度大于Mg2+;通过考察共萃剂FeCl3对萃取锂的影响,确定了Fe3+和Cl-分别是形成对锂具有较高选择性配阴离子的较优中心离子和配体。(3)研究了TBP-FeCl3萃取体系产生第三相的原因,结果表明第三相的产生是由于萃合物在煤油中的溶解性较差所致。将乙酸乙酯(EA)、乙酸丁酯(BA)、甲基异丁基酮(MIBK)和二异丁基酮(DIBK)四种有机试剂加入到TBP萃取体系中,四种有机溶剂的加入不仅改善了分相效果,而且BA,MIBK和DIBK在萃取过程中还起到了协同萃取的作用。此外,DIBK对萃合物的溶解性优于EA、BA、MIBK和TBP;萃取剂水溶性研究表明无论在水溶液还是盐溶液中,DIBK的水溶性均低于EA、BA、MIBK和TBP。(4)采用Gaussian 16程序包,选择ωb97XD方法,在def2-TZVP基组水平上,在真空气相条件下优化出FeCl3和FeCl4-的结构,首次从理论计算的角度给出FeCl3和FeCl4-的理论Raman谱图。对阳离子与FeCl4-和萃取剂TBP结合后形成的萃合物进行结构优化,得到了萃合物的结构、键长和相互作用能等性质参数,表明不同阳离子与FeCl4-和TBP形成萃合物的稳定性规律为H+>Li+>Na+>K+。(5)将对萃合物溶解能力较强,水溶性较小的DIBK加入到TBP萃取体系中,并将该混合萃取体系应用于西台卤水提锂的研究中。通过实验考察确定了萃取段、洗涤段、反萃段和再生段的工艺参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全流程串级实验。经过十次循环后,锂的萃取率可达99.9%,锂镁分离因数(βLi/Mg)为5.215×104,锂钾分离因数(βLi/K)为2.159×103,锂钠分离因数(βLi/Na)为3.659×102,锂钙分离因数(βLi/Ca)为3.104×102。通过斜率法确定了萃合物为LiFeCl4?2TBP?0.2DIBK,并对整个工艺的机理进行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