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平家物语》武人群像之比较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qmini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与日本古典小说《平家物语》在风格和意义上极为相似:两书均取材于各自民族最富于风云变幻的历史;两书都既遵循史实而又不拘泥于史实,采取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两书均为世代累积型作品;两书在本国文学史上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有诸多相似之处,两书文本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貌,主题思想、情节设置、结构框架、人物形象都大相异趣。本论文以两书中的武人群像为切入点,探究其后的深刻的民族文化根源。《三国演义》中的优秀武将首先是道德典范,事亲尽孝、事君尽忠、待友尽义。却将“舐犊之情”、“夫妻之情”视为因小失大、败家亡身的祸根。与《三国演义》武将相比,《平家物语》中的武士则显得儿女情长得多。全书花了大量的篇幅正面抒发“夫妻之情”和“父子之情”。《三国演义》武将们依据的是“名分”,《平家物语》武士们看重的是“情分”。在个人才能方面,《三国演义》武将崇尚“武勇”和“智谋”,《平家物语》武士赞许“武勇”和“风雅”。中国人重实际、黜玄想,虽也有过原始巫术宗教意识,但很快就被逐渐淡化甚至忽视了。代之而起的是先秦各家张扬的理性主义精神,其中儒家的“实践理性”对中国民族性格塑造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最具深远意义。它的基本特征是:远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儒家的实践理性哲学首先以道德、伦理为本位。在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影响下,作家描写人物时只注意人的伦理道德表现,读者评判人物时也是如此,这就将复杂的人性大大简化了。儒家持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追求不朽的功名。三国的有志之士无不以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为最终奋斗目标。在攻城掠地的三国时代,作为一个武将就是要有威震华夏的武艺和勇气,但意气用事、恃勇蛮干,并不符合儒家理性主义原则。因此《三国演义》更崇尚“智谋”,用它来统摄“武勇”。而在日本,不管是佛教还是儒学曾在其历史上掀起怎样的风潮,起决定作用的却是神道教。日本文明是同心圆式的合金文明,其核心本质就是那原本简陋的神道教。神道教虽然统纳吸收了佛教教义和儒家学说,但归根到底是一种原始宗教巫术意识。“万物有灵论”是其思想核心,“以己观物”、“以己感物”为其思维方式。因此,神道教的许多神话传说充满人性、人情。中国儒学的理性精神与日本非理性的神道心理格格不入,儒家的用世精神并不深入人心,贵族公卿们只注重举止容仪的藻饰、艺术才学的修养,以便在社交场合崭露头角。“风雅”作为贵族身份的特征受到朝野上下的推崇。武士阶级取代摄政关白掌握中央政权后,迅速向王朝贵族靠拢。“风雅”便逐渐成为武士阶级的一种修养。
其他文献
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每个企业都会遭遇风险,建筑企业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时也不例外。建筑企业在进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时采取何种形式的组织结构,采取何种风险管理模式,在风险
篦式冷却机调速的核心是控制篦板上料层厚度。传统方法中利用篦下压力来反映篦上料层厚度。它受熟料颗粒级配影响很大,在窑况不正常时并不适用。本文在分析传统调速方法的基
苏格拉底的审判被视为一个有着独特意义的思想文本,对于这个文本的研究蕴涵着人们对于哲学性质与哲人命运的深度思考。在处理苏格拉底审判这个论题时,方法上应该对哲学与政治
诚信是道德之本,讲道德必须从讲诚信开始。诚信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中国历史上,墨家、道家、法家等各家学派对诚信问题都做过论述。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对诚信
法人人格否认(disregard of corporation)源于英美法,英美法系国家又称其为“揭开公司面纱”(piercing the corporation veil)。一般是指在特定情况下,当适用法人独立人格和
论文从施工企业角度出发,以施工总承包管理理论为基础,结合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的特点,对大型公共建筑施工总承包管理体系及其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围绕大型公共建筑施工总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保护网络中的信息免受各种攻击为根本目的网络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但由于计算机网络所具有联结形式多样性、终端分布不均匀性和网络开放性、系统
中国国内关于代建制风险的研究现今主要局限于理论探索阶段。而无论是与代建人相关的风险管理理论研究,还是能够指导代建人实际工作的风险控制研究,都开展得非常有限。越来越多
公共选择理论以个人为基本分析单位,以理性经济人为基本的行为假设来研究集体决策和集体决策规则的选择。研究的领域涉及投票、政党竞争、选民行为、官僚体制、集体行动和立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