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颗粒增强铝基表面复合材料可以在保留铝合金基体原本的韧性和延展性的同时,提升铝合金的强度和表层耐磨性能,从而满足零部件表面和内部不同的性能需求,因此在工程应用和科学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关注。并且其可以通过提高增强颗粒的体积分数和组织均匀性,来实现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提升。但体积分数的提高程度受到增强颗粒与基体适配性关系的影响,同时由于铝合金基体中增强颗粒的加入,使得铝合金基体塑性成形加工性能下降,甚至添加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6504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颗粒增强铝基表面复合材料可以在保留铝合金基体原本的韧性和延展性的同时,提升铝合金的强度和表层耐磨性能,从而满足零部件表面和内部不同的性能需求,因此在工程应用和科学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关注。并且其可以通过提高增强颗粒的体积分数和组织均匀性,来实现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提升。但体积分数的提高程度受到增强颗粒与基体适配性关系的影响,同时由于铝合金基体中增强颗粒的加入,使得铝合金基体塑性成形加工性能下降,甚至添加了高体积分数增强颗粒的复合材料难以成形,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和发展。因此,研究增强颗粒与基体适配性关系对进一步提高体积分数有着重要意义,并且探索高体积分数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FSP工艺中高应变速率塑性成形研究,有望成为解决这一不足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优化的搅拌摩擦加工方法在四种典型铝基体中制备出Ni/Al复合材料以研究Ni颗粒与铝合金基体种类的适配性。在此基础上选用与Ni颗粒适配性最好的2024Al作为基体材料,制备了不同体积分数(最高为26.8vol%)的Ni/Al表面复合材料,研究了体积分数对FSP制备Ni/Al表面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建立了相关塑性金属迁移的模型。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揭示了Ni颗粒与不同铝合金体系的适配性,及基体种类对复合材料的成形质量的影响规律。Ni/1060Al复合材料的搅拌区形状规则且范围最大,颗粒反应充分,几乎没有团聚;Ni/5083Al复合材料具有最小的搅拌区和最不规则的轮廓,团聚现象也最为严重。当复合材料基体为2024Al时,Ni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结合强度和均匀的组织结构,表现出与Ni颗粒较好的适配性。Ni/1060Al和Ni/6061Al复合材料的搅拌区显微硬度曲线稳定,波动幅度较小,复合材料抗拉强度与基体材料相比均有所提升,其中Ni/6061Al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可以达到228MPa,提升了82.4%,强化效果最为明显。从Ni/Al复合材料的强化效果来看,不同铝合金体系中,Ni/6061Al复合材料的强化效果最为突出,Ni/2024Al的复合材料综合性能最好。(2)主要增强相Al3Ni在复合材料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核-壳结构(壳层)、微米颗粒、亚微米颗粒,分别是通过Ni颗粒的不同聚集形态在FSP过程中发生反应、破碎和分散而形成的。搅拌区各区域的成形效果受流体方向和单位时间内流过搅拌区各区域的流体质量影响,进而影响整个搅拌区的最终成形,将每个阶段中搅拌区的金属状态分为流动区和待流动区,软化并接触到轴肩和搅拌针的部分金属率先进行塑性流动,在流动区的金属流动完成循环并稳定后,待流动区受到流动区金属的推动作用后开始进入流动状态。随着阶段的进行,受搅拌头(轴肩和搅拌针)传导辐射的软化金属陆续进入塑性流动状态,待流动区的体积逐渐减少,直至所有软化金属都进入塑性流动状态,形成最终的搅拌区形态。(3)明晰了Ni体积分数对FSP复合材料成形特征和硬度的影响规律。通过改变填粉孔阵的排列和数量,获得Ni体积分数为7.1vol%、14.2 vol%、24.3 vol%和26.8vol%的Ni/Al表面复合材料。宏观成形较为良好,无明显缺陷。随着复合材料中Ni体积分数提高,水平方向金属塑性流动效果明显大于垂直方向,团聚现象更加明显,且黑色团聚体多呈水平带状分布。四种体积分数复合材料显微硬度均高于基体材料,分别提高了11%、15%、26%和28%。当Ni体积分数增加到26.8vol%时,硬度强化区域呈带状。(4)当表面复合材料的粉末体积分数从7.1vol%增加到26.8vol%过程中,表面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先提升后降低,分别为277.9 MPa、289.3 MPa、323.7 MPa和301.5MPa,与基体材料相比,表面复合材料的平均抗拉强度分别提高了45.4%、53.1%、66.3%和60.9%。当表面复合材料的体积分数从7.1vol%增加到21.3vol%时,抗拉强度提升较为明显,并于体积分数为21.3vol%达到最大抗拉强度。而当体积分数再增加到26.8 vol%时,抗拉强度反而有所下降。这些表面复合材料强度明显提高的同时,仍保留了相当的延展性,并提高了表面耐磨性能。
其他文献
胸腺肽α-1(Thymosin α1,Tα-1)为胸腺激素类的免疫调节剂,可促进T淋巴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增强CTL的抗病毒作用,参加B细胞产生抗体功能,胸腺肽α-1对固有免疫细胞也发挥着重要免疫作用,已经在临床上应用于病毒性肝炎、恶性肿瘤、重度感染等疾病治疗。但胸腺肽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Tα-1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胶束存在下以适当的构象折叠,其N-termi
Fe-Ga合金是已知唯一兼具优良磁致伸缩系数与力学性能的磁致伸缩材料,且具有合金饱和磁场较低、磁导率较大、温度依赖性弱、环境适应性强以及经济适用等诸多优点。优异的磁学和力学性能极大拓展了 Fe-Ga合金在智能控制领域的应用。Fe-Ga合金的磁致伸缩性能呈显著的各向异性,强η织构(//轧向)可显著提升其磁致伸缩系数。为了获得强η织构,大量研究采用了二次再结晶的方法,虽然显著优化了织构,但是
自国务院发布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文件以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已从成长阶段步入攻坚阶段,从发布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来看,目前改革方向重点围绕商业类和公益类、母公司和子公司、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三方面展开。在分类推进改革的背景下,医药行业作为充分竞争性产业被列入商业类重点改革对象,这表明将民营资本纳入医药商业领域正成为医药类国企取得突破的重要途径。2018年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北制
人体与服装之间所形成的衣下空间是一个复杂的形态,其特征取决于人体体型、运动状态、服装款式及结构设计。当前人体着装的衣下空间形态主要基于三维扫描仪采集人台数据进行研究,忽略了真实人体形和着装运动引起各部位的衣下空间形态的变化,无法反映真人着装状态下的衣下空间形态分布特征。为了研究人体运动引起着装衣下空间形态的变化,本文从真人着装运动实验出发,利用三维动态捕捉仪(QUALISYS AB 3DMoCaP
金属锰湿法冶金工艺中,由于锰的标准电极电位较负,电流效率相较于其他金属的低,仅为70%左右,在其工业生产中,大部分能耗用于锰的电沉积环节,故开展其电沉积的研究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前期团队工作的延续性,本文就Mg2+浓度、(NH4)2SO4浓度以及电流密度的改变对阴极锰电沉积机制进行研究,以期对电解锰生产提供理论支撑。(1)锰沉积电化学研究。随着Mg2+浓度的增加,循环伏安曲线的基本特征不变,
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因具有成本低、制备和加工相对容易等特点,同时在力学性能上也具有一定优势,成为近年研究热点之一。不同颗粒以及不同尺寸颗粒混杂增强镁基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而被广泛应用。本文分别采用微波烧结与热压烧结法制备微米SiC颗粒增强AZ91D镁基复合材料(SiCp/AZ91D),微米SiC和微米B4C混杂增强AZ91D镁基复合材料((SiC+B4C)p/AZ91D)以及纳米SiC和微米
硬质合金具有高强度、高硬度、高弹性模量和低热膨胀系数等优点,在现代刀具材料、耐磨材料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随着近来各种新材料的出现,对材料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硬质合金已经不能胜任严苛的工作要求。WC-Co硬质合金的机械性能可通过改变粘结相Co含量和WC晶粒尺寸来调整,一般而言,韧性随着粘结相含量的增加而提高,硬度随着WC晶粒增大而减小。然而,由于Co资源少而贵,而且其作为粘结相容易降低硬质合
在自然界中,为了适应动态和多变的环境,所有的生物体都包含多级、复杂的结构,而每级结构都各司其职,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因此这种多层次的结构在生存和进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以往的研究中具有单一结构的材料制备简单,然而,该类材料很难同时满足实际应用中所需的多样化功能要求。例如,作为热门研究领域的纳米纤维,被广泛应用于细颗粒物的过滤、锂离子电池、传感器、伤口敷料、生物工程、组织工程等领域,因为纳米尺寸的
环境污染物治理和新能源开发急需绿色新材料的支撑。二氧化锰(MnO2)作为环境友好型、储量丰富的传统金属氧化物,纳米化后其催化活性得到显著提高,能够有效去除水溶液中重金属有毒物质锑(Antimony,简写Sb)和砷(Arsenic,简写As)。然而,纳米化MnO2的结构调控机制,及其去除水溶液中锑和砷的精细反应过程目前尚未清晰。因此本文以α-MnO2纳米棒为研究对象,采用一种新的α-MnO2微表面纳
20世80年代后,我国迎来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居民收入水平也实现了持续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满足。在此前提下,越来越多的人将视角转向文化需求,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读书、看电影、打游戏等文化消费行为愈发常见。与此同时,文化产业以中国厚重的文化底蕴为基石,借助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的发展大势,形成了独具特色且数量庞大的文化产品供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