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徽州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农耕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建筑及规划领域的热点课题。总体来看,现有的研究及保护工作更多集中在视觉文化部分,对其他感官的关注不多;而事实上,无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从人居角度来看,声音都是重要的环境组成部分。徽州传统村落的声景既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又与村落人居环境的品质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祁门县磻村为例,结合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多方位、多角度探讨了徽州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徽州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农耕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建筑及规划领域的热点课题。总体来看,现有的研究及保护工作更多集中在视觉文化部分,对其他感官的关注不多;而事实上,无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从人居角度来看,声音都是重要的环境组成部分。徽州传统村落的声景既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又与村落人居环境的品质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祁门县磻村为例,结合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多方位、多角度探讨了徽州传统村落声景的历史、现状和优化策略,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包含以下五个部分:文献研究部分。通过历史文献、纪实画作和文艺作品回顾了徽州村落的历史上的声景印象。从徽州府志、县志和纪实版画中提取了“诵读”、“祭祀”、“樵歌”、“机杼”、“锣鼓”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标志声;参考徽州地区的诗歌、戏曲等文艺作品,明确了自然声和标志声在徽州传统村落声景设计中的重要价值。实地调查部分。结合现场计数、评价问卷和物理测量,详细记录了声景主、客观数据的时空分布,并借助GIS进行插值制图。调查的空间范围涵盖村落内部及周边共21个区域斑块,时间范围包括清晨、白昼和夜晚,数据内容涉及声景要素的种类、频次、响度、评价以及环境整体的主观评价和物理声压级。基础分析部分。分析了村落声景主、客观数据的时空变化和相互联系。区域层面包括声景的要素构成、频次占比、响度浮动以及上述三者对声景满意度、协调度评价的影响;要素层面涉及各要素的喜好度,喜好度与声压级的关系以及个别要素在不同光线、气温等因素下的评价变化情况。扩展分析部分。通过栅格叠加的方法分析声景主、客观数据的数理关联;将部分声景特征抽象为若干指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验证各指标对主观评价的直接影响,并计算影响系数。策略研究部分。从“历史还原”、“评价指引”和“指标控制”三个角度提出徽州传统村落的声景优化策略。其中,“历史还原”强调历史背景声的铺垫和标志声的植入;“评价指引”寻求“声景要素强度”、“主观评价波动”和“听者空间位置”的动态耦合;“指标控制”通过“声景异质度调整”、“响度标准差控制”和“声景丰富度分区”的方式优化村落声景的整体效果。图18表18参45
其他文献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增量配电网由社会资本或电网公司独立或联合投资,增量配电网有更高的规划建设自主权,由大电网确保稳定可靠运行,因而追求最大化的投资回报是进行优化规划的直接经济目标。关注风光储的资源优势及互补特性,应用到增量配电网中从而提升增量配电网整体的经济性及供电可靠性显得十分有必要。分布式优化思想可以有效克服大规模系统计算复杂度高、难度大等问题,基于势博弈的有限改进特性及局部、整体偏好
古徽州拥有一府六县,黟县作为六县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保留着传统的村落形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明清时期黟县行政区域被划分为十二都,本文以十二都现今的中心村作为研究对象,从图底关系的视角,将村落的整体空间形态分解为村落空间、公共空间以及建筑空间三个层级,利用景观生态学、分形几何学等方法对村落肌理及形态进行科学系统的量化研究。以期在抽象的描述之外,提供更为具体的量化分析,挖掘村落空间形态肌理特征以及
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其安全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暂态稳定分析作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兼顾计算分析的速度和精度是稳定分析方法研究的目标。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类,即时域仿真法和直接法。其中,时域仿真法主要受限于计算速度,而直接法则受限于精度。电力系统的电磁暂态过程与机电暂态过程在时间尺度上有明显差异。对于双时间尺度系统而言,基于奇异摄动理论可对原系统变量进行快、慢变量划分,
当传统能源污染问题日渐严重,伴随的环境恶化等因素促进情节能源迅速发展。其中风力发电是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新能源发电方式。风能的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决定了风电出力具有很强的变化性,电网中功率不平衡加剧;同时,由于风电机组多采用电力电子器件并网,使其转速与电网频率解耦,从而失去对系统频率的快速有效响应,使系统惯量降低。风电大规模并网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系统频率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加剧电网调频压力,因此有必要对
随着时代发展,高校师生对图书馆空间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大部分已建成高校图书馆存在着空间舒适性差、交往场所匮乏、配套服务设施不足等问题,无法满足广大师生对图书馆空间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亟需通过优化灵活多样、使用率较高的非借阅读者空间来塑造高品质的图书馆空间,以提高师生体验,丰富图书馆活动形式,最终实现图书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选取了合肥市具有代表性的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校区)、安徽大学(磬苑校区
微电网技术的发展不仅是对传统电力系统的有效补充,还对促进新能源的利用具有积极作用。然而,新能源高占比的孤岛运行微电网功率波动剧烈,惯性水平较低,缺乏大电网的支撑,因此频率稳定性较差。目前主流的基于信息层的微电网协调控制仅关注电源之间的状态差异,对于电源的出力特性和持续时间等动态物理特性考虑不足。此外,风力发电机组参与调频和维持其自身稳定是一对不易调和的矛盾。当前研究大多根据运行工况修正风电调频参数
近年来,声景、光景、地景等新兴设计理论对公共和历史空间的更新和改造设计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而徽州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农耕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历史文化、人居环境等领域的热点课题,却一直对此缺少关注。总体来看,现阶段的光景设计研究更加侧重于人工光,多以灯光设计为主,有违徽州传统村落历史性、原真性的精神内涵。故此,本文以徽州传统村落的自然光景为研究对象,着重关注朝暮之间的自然光景变化,分调查
随着风电的大规模并网,电网有功调度和安全稳定运行面临新的挑战,风电参与电力系统自动发电控制(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GC)势在必行。在传统的单机效益模式下,风力机叶片设计都是围绕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控制展开的,优化目标聚焦在MPPT的运行工况附近,以提升叶片风能捕获效率为首要目标。但是在AGC模式下
传统民居作为历史建筑遗产,承载着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信息,同时也被人们当做住所使用。近年来,许多传统住宅和住房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同时一些传统民居建筑由于年代久远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尽管国家对于传统民居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保护力度加大,但对于民居改造中出现的种种情况考虑仍有不足,从而导致改造结果差强人意,诸如风貌特征要素并未延续等等,所以对于传统民居的合理改造极为迫切。本文不仅仅以居住者为
现代城市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逐渐同质化,城市的空间肌理和功能结构趋于相同,千城一面,万楼一貌,一直困惑于城市建设者。众多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备受关注,历史城区是集中体现历史城市价值特色的关键区域,见证了城市自诞生到发展到逐渐壮大的整个过程,是历史文化遗迹的密集区,文化氛围浓厚,对于提升历史城市价值,塑造城市特色,延续城市记忆、改善民生具有重大意义。而在当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城区与新区自成体系,处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