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系统水平细胞因子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来源 :广州医学院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Kila5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开始时预防性口服益生菌,对系统水平促炎性细胞因子及抗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调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将2011年1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在我院产科分娩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两组,益生菌组及对照组,益生菌组在开始接受肠内喂养时给予预防性口服益生菌制剂(培菲康,0.5g,bid,含活菌量约为1.0×10^7cfu/g,连续服用28天),对照组不添加益生菌喂养,实验时长为28天。记录两组病例围产期相关情况及出生一般情况,记录实验期间的喂养情况、体重增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于出生第1天及生后第28天抽取动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分别检测血清中的细胞因子IL-10、TNF-及TGF-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病例在围产期相关因素及出生史上存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益生菌组病例出现肺炎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6.7%vs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益生菌组病例败血症发病比例及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比例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益生菌组病例在实验期间出现喂养不耐受比例低于对照组(10.0%vs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益生菌组病例在生后第28天时达到全肠内喂养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93.3%vs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4.两组病例在出生平均体重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1);在生后第21天时,益生菌组病例体重平均增长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8);在生后第28天时,益生菌组病例体重增长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5.益生菌组与对照病例在出生时测得IL-10水平分别为(27.59±2.29)(pg/ml)及(27.93±2.70)(pg/ml), TGF-水平分别为(12.61±1.46)(ng/ml)及(12.08±1.51)(ng/ml),TNF-水平分别为(54.45±3.81)(pg/ml)及(53.55±3.19)(pg/ml),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10为p=0.707、TNF-为p=0.487、TGF-为p=0.333);在生后第28天时,益生菌组病例IL-10水平为(38.39±2.74)(pg/ml),对照组则为(36.92±1.50)(pg/ml),益生菌组病例测得TGF-的平均水平为(19.85±2.68)(ng/ml),对照组则为(17.23±3.02)(ng/ml),IL-10及TGF-的平均水平均为益生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及p=0.006);而益生菌TNF-的水平为(85.63±9.41)(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96.60±10.09)(pg/m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预防性口服益生菌可明显上调循环中IL-10、TGF-的水平,下调TNF-水平,从而保持早产儿系统水平促炎性和抗炎性细胞因子间的平衡。2.口服益生菌并无增加败血症、肺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感染的比例。3.预防性口服益生菌可改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耐受性,缩短达到全肠内喂养的时间,加快体重增长的进度。
其他文献
深水井口导管在黏土中的贯入阻力与导管土体界面产生的摩擦疲劳密切相关.在导管安装过程中,管土界面会产生摩擦疲劳,使得导管-黏土界面处的侧摩阻力降低.采用ABAQUS软件中任
针对泥水盾构在滨海地区或海底掘进时含盐地层侵入会导致泥浆稳定性下降的问题,通过向泥浆中掺入盐溶液,测试泥浆泌水率、ζ电位、特征粒径、滤失量等参数变化,利用胶体絮凝
饱和砂土场地的剪切刚度在强震扰动(如液化)后会发生显著下降并随时间逐渐恢复,因此基于震后调查获得的原位测试指标(如剪切波速)与震前原状土的相应指标之间存在差异,根据液
背景与目的:  女性在绝经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较男性少,但是在绝经之后发病率和男性类似,随后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性激素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开启了相关研究,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