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基于失眠的发病假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失调入手,通过浅针刺激主穴(镇静穴)及配穴(太冲、行间)对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进行为期20天的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的变化并进行疗效评估;同时,检测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T)的变化,进一步探讨浅针对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HPA轴的调节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方法本研究遵循对照、随机和均衡的原则,将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中符合要求的共计54例肝郁化火型失眠的患者以1:1:1的比例随机分配在浅针组、药物组及浅针+药物组三个组别中,每组18例。浅针组采用浅针刺激主穴(镇静穴)及配穴(太冲、行间)治疗,药物组采用口服艾司唑仑片治疗,浅针+药物组采用浅针联合药物进行治疗。干预时间为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疗效评价的结局指标为PSQI、SAS量表评分,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的含量,三组均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进行评定。结果1基线比较治疗前对三组受试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均衡可比。治疗前对三组受试者的PSQI各项评分,SAS量表评分及血浆中ACTH、CORT的含量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 PSQI量表评分(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三组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 S Q 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受试者干预后的睡眠质量和睡眠障碍评分无差别(P>0.05);干预后三组受试者在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和日间功能障碍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分析后发现,浅针+药物组在改善入睡时间和日间功能障碍评分上均优于浅针组(调整后P=0.002,P=0.020),浅针+药物组在改善睡眠效率评分上优于药物组(调整后P=0.019),其余项目在浅针+药物组与药物组、浅针组与药物组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三组受试者在PSQI(总分)和睡眠时间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浅针+药物组在改善PSQI(总分)和睡眠时间评分上优于浅针组(调整后P=0.001,P=0.002),浅针+药物组在改善PSQI(总分)和睡眠时间评分上优于药物组(调整后P=0.002,P=0.019),浅针组与药物组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 SAS评分治疗后三组S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分析后发现,浅针+药物组优于浅针组(调整后P=0.022);浅针+药物组与药物组、浅针组与药物组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T)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血浆ACTH、CORT含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5临床疗效比较治疗两个疗程后,浅针组:治愈0例,显效1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2.35%;药物组:治愈0例,显效4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1.25%,浅针+药物组:治愈4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4.11%。浅针+药物组优于浅针组(P=0.002),浅针+药物组优于药物组(P=0.031),浅针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浅针与口服艾司唑仑片均能有效的缓解肝郁化火型失眠的症状,且浅针治疗与口服艾司唑仑片单独运用时疗效相当,两者联合运用时的效果优于单一方法治疗。2浅针治疗可以降低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血浆中ACTH、CORT含量,改善失眠症状,可能与浅针能够调节HPA轴相关激素的水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