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何以不被信任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695304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我国信任资源的缺乏已成为共识,在这种大背景下,法律也成为不被信任的对象,我们从“信访潮”、“大调解”、“执行难”等与法律有关现象中可以深切的体会到法律所面临的信任危机。法律何以不被信任?这一疑问也就凸显在我们面前,笔者试图通过信任相关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信任的一般原理出发分析信任及其与法律的关系。首先,从信任的研究现状中分析信任自身的产生前提、功能及其定义与分类,为进一步分析法律信任问题做好铺垫;其次,从信任与法律的关系入手探讨其内在关联,一方面,法律为社会信任提供保证,法律信任为现代信任机制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从法律自身的合法性这一古老而又常青的话题入手,分析法律合法性的实质与法律权威所赖以存在的前提,得出它们都与法律信任的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法律在以不同的样态寻求信任。第二部分,从现象上分析法律不被信任的三个焦点实例。“信访潮”从表面上看仅是上访者对法律权威的不信任及对“另一种较大权威”的追逐,但追根溯源,上访却显示了执政者对法律的不信任,主要是对建立法律制度的不信任,其次才在此基础上导致了上访者对法律的不信任;“大调解”原本所要追求的“案结事了”效果最终却是事与愿违,这样的现象不免引起我们内心的疑问,这也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现有的“大调解”并反思最终背离初衷的结果出现的根本原因;“执行难”是在法院调审结果确定下后的一大痼疾,众多已经具有执行效力的案件无法得到圆满的结案,法院的判决成为了“法律白条”,这是对法律效力的不信任,也是对法律权威的最大挑衅。第三部分,从三个层面上分析法律不被信任的原因。社会转型是法律不被信任的背景因素,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使得社会分化进而导致矛盾的对立与激化,法律信任的建构正是处在这种利益分化与对立的夹缝之中;我国固有的思想文化传统使得我国法律文化中对法律的边缘化与工具化,再加上我们现代法律的建立对于本土化的不适应,使得法律信任的建立处在坚石之上;法律自身的局限性,表现为法律的技术理性最终使得其与人的分离,同时使得法律人的职业蓝图与人的生活相分离。第四部分,从三个角度尝试对法律如何获得信任的途径进行建构。针对前文法律不被信任的现象及原因,首先是法律文化观念的更新,即“法律神圣”观念的践行,其次是法律合理性制度的建设,最后是对法律自身道德性的反思,即法律及法律人应当保持自恃的态度才是唤起人们法律信任的必由之路。
其他文献
病历书写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中医病历的书写,对于青年中医师培养形成中医思维尤为重要。笔者通过亲身经验,发现在中医住院病历书写中,存在很多约定俗成的错误,违背了病历客
研究目的:分析不同类型防御机制,对散打运动员应激源、应对方式的影响;探索不同类型防御机制散打运动员,平静状态与应激状态应对方式的差异;试图发现不同类型防御机制散打运
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该文分析目前在研究生中期考核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完善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提出了一些建议。
论文从小城镇发展动力基础出发,在对小城镇的发展趋势和金融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小城镇金融服务的实践和经验,进而提出了构筑小城镇金融服务优势的相关策略建议。
经济全球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企业只有到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号召中国的企业走出国门,开
为了合理地配置司法资源,实现诉讼经济等目标,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根据一定的标准将案件进行分流并纳入繁简不同的民事一审程序。德国以诉讼标的额为主要标准,辅之以案件性质标
GB50325-2001《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中规定在工程验收时必须对氧浓度进行控制,本文采用低本底多道Y谱仪活性炭法建立室内空气中氡浓度的测试方法,从采集时间
<正>为期两个月的&#39;2016全国中青年视觉艺术策展人赴美策展工作坊&#39;期间,我随团并在驻留机构安排下拜访了涵盖各个层面的24所纽约艺术机构的管理层并与几十位纽约艺术
《4′33″》这部作品的“音乐性”自创作成形以来就备受争议。它对音乐概念的颠覆和对音乐控制的全面放弃,令人们不得不反思音乐的本质和价值属性。文章借助现象学和物理学中
深刻认识"五个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一个重大的命题。它不仅涵盖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的五个方面,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