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前列腺癌(PCA)已经成为威胁男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血清PSA等前列腺特异性指标的检测的普及以及影像学检查的进一步发展,对于PCA的早期诊断有了很大的提高,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是治疗早期临床局限性肿瘤的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但是不同危险度分级的PCA行RP或放疗、化疗的效果往往相差很大,因此对前列腺癌进行危险度分级有助于治疗方式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目的:近年来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PCA的危险度分级主要用来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121例行RP的前列腺癌患者的危险度分级与术后Gleason评分及术后1月PSA相关性以及对不同危险度分级下术后1月PSA进行比较,用国人的PCA病例资料来验证PCA的危险度分级标准,探讨PCA的危险度分级在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治及对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泌尿外科行RP术的患者121例,术后随访1月排除失访及术后1月内明确有行辅助内分泌治疗患者,访得63例。年龄42~79岁,中位数年龄66岁,血清PSA0.989-141.215ng/ml,中位数PSA13.004ng/ml, Gleason评分6-9分,其中Gleason评分6分为20例,Gleason评分7分为79例,Gleason评分≥8分为22例,患者经过前列腺B超、前列腺MR、骨骼ECT、术后病理等进行临床分期其中≤T2a47例,T2b3例,≥T2c71例,出现淋巴结转移7例,本文回顾性研究行RP术后病人,无法区分极低危与低危组,故将极低危组与低危组统一归为低危,依据NCCN前列腺癌2012年第3版指南,按血清PSA、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危及极高危四组。其中低危组11例、中危组37例、高危组43例、极高危组30例。回顾术前PSA、术后1个月PSA,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分析PCA危险度分级与术后Gleason评分、术后1月PSA的相关性,比较不同危险度分级之间,术后1月PSA>0.2ng/ml所占比例是否有差异。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16.0for Windows软件分析,根据不同的数据情况选择卡方检验,Spearman秩相关分析,Fisher精确概率计算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前列腺癌危险度分级与术后Gleason评分正相关(r=0.555,p<0.01),与术后1月随访PSA值呈正相关(r=0.507,p<0.01),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极高危组中术后1月复查PSA数值>0.2ng/ml所占比例的分别为0、4.55%、36.36%、41.67%、低危组、中危组中术后1月复查PSA数值>0.2ng/ml的比例均低于高危及极高危组(P<0.05),低危组和中危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1),高危组和极高危组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p>0.1)。结论:前列腺癌危险度分级术后Gleason评分、术后1月PSA呈正相关,术后1月复查PSA,低危、中危组中数值>0.2ng/ml的比例均低于高危及极高危组,而低危组和中危组之间、高危组和极高危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