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P信号途径在斑马鱼泄殖腔发育中的功能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xg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泄殖腔的发育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多种信号途径和相关分子的共同调控。近年来,人类肛门缺陷的相关遗传疾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斑马鱼泄殖腔包含肛门,因此研究泄殖腔发育的分子机制有助于增强对这类疾病的了解。目前,虽然小鼠肛门的发育过程研究较为详尽,但是发育过程中的分子机制还存在大量空白。我们利用斑马鱼在胚胎学和遗传学上的优势,首先在野生型斑马鱼胚胎中观察了泄殖腔的发育过程,发现其与哺乳动物基本相似;进一步在转基因斑马鱼品系(Tg(hsp70:bmp2b)和Tg(hsp70:bmpDNR-GFP)热激启动后,分别使得BMP信号上调和下调)中干预BMP信号途径后发现,其表型与人类先天性无肛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为相关疾病的机理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为研究不同时期野生型斑马鱼胚胎泄殖腔的发育过程,我们克隆了多个在泄殖腔表达的基因,利用RNA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了这些基因在泄殖腔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从而确定了在斑马鱼泄殖腔发育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基因:hoxdl3a和aqp3a,进而在Tg(hsp70:bmp2b)和Tg(hsp70:bmpDNR-GFP)两种斑马鱼转基因品系中,分别研究了在BMP信号上调和下调的情况下对泄殖腔发育的影响,并对导致泄殖腔畸形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原肠胚时期不论BMP信号上调还是下调,斑马鱼的泄殖腔发育都会受到影响,说明BMP信号对于斑马鱼泄殖腔的发育是必须的。根据表型分析和相关探针原位杂交的结果可以初步推断,BMP信号上调可以导致肾管末端和原肛处的组织增加,而BMP信号下调导致泄殖腔的发育出现原肛发育缺陷,并导致进一步的发育缺陷,从而使得BMP信号变化后泄殖腔排泄功能丧失。BMP信号变化也影响泄殖腔中的凋亡细胞,但是详细的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其他文献
碳–碳键是有机化合物中最广泛存在的和最基础的化学键。碳–碳键的构建是有机合成中最核心的研究内容之一。Diels-Alder反应、Witting反应等经典的碳–碳键构建反应从被发现伊始就一直在有机合成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过渡金属参与的碳–碳键构建反应逐渐成为有机合成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随着理论化学的飞速发展,计算化学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研究实验现象、阐释实验原理、预测反应活性等方面
当前,传统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发展新能源技术是解决能源问题的有效手段。以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纳米发电机为代表的新能源器件技术,因制作工艺简单,价格低廉等优点而备受人们的关注。以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为例,作为一种新型的机械能采集技术,通过两个相对极性材料的接触带电获得能量来驱动不同负载工作。传统平板结构的能源器件转化效率虽高,但受困于电极结构低效的瓶颈,导致空间利用率
丛枝菌根真菌是一种内生菌根,其菌丝可进入细胞壁广泛地分支形成丛枝状结构或者只在细胞间发展并形成菌丝圈,丛枝菌根真菌与宿主植物根系形成互利共生体后能提高植物根皮获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