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念馆隶属于博物馆类别中的纪念类,是人类精神的载体,承担着前人精神的传承和后人纪念的缅怀。纪念馆建筑虽从属于博物馆建筑的范畴,但具有自己的建筑特点,如依托遗址建立,突出精神功能等。历史街区内的纪念馆由于较为真实地保留了历史的场景,其感情渲染氛围更强,更能深刻的传达纪念精神。研究的内容是试图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对历史街区内纪念馆的设计问题进行全面的反思,通过研究城市中的纪念馆分布与现状,结合调研中的具体案例分析,围绕新旧空间的利用、纪念馆与历史街区的发展协调等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三版的编辑与出版,为本文对设计依据和判断准则的深入调研带来了契机,通过调研案例的收集更为全面与真实。巴奈特所说“新的时代,设计城市而不是设计建筑”。在对纪念性建筑的发展有初步认识基础上,文章统计了上海市域范围内的纪念馆分布,叠合上海12个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通过真实数据对比,研究历史截取中中纪念馆的分布规律与空间特点。根据调研结果重新审视纪念馆的分类,从新旧空间的利用角度将历史街区内的纪念馆分为旧空间为主导模式,新旧并置、以新为主模式两种。旧空间为主导模式的细化分类主要依据内部空间的利用与改造方式。而新旧并置、以新为主模式得细化分类则主要根据总平的空间布局。强调历史街区内纪念馆设计与一般纪念馆设计上的不同点,希望能通过本文的梳理让此类纪念馆的设计能更好的把握现有的资源,找准自己的特色,打造令人印象深刻的纪念馆。研究手段和方法方面,本文主要通过现场调研、问卷访谈和文献研究,对所得数据进行归纳与整理与理性分析,以图示、表格等呈现,并结合视觉分析、建筑场效应、心理学、行为学等方面理论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旨在探讨纪念馆在历史街区中的重要意义,和历史街区内纪念馆的设计策略,对环境影响下呈现的变化规律有清晰的了解。期望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论,完善的理论体系,重塑纪念性建筑的独特性,最终实现纪念馆与历史街区的共同发展方向有机、有序。将纪念性建筑置于历史街区,乃至城市有机更新的大框架下,可以使我们用更清晰地视角进行观察与分析,提高纪念性建筑设计的时代性。希望本文能在纪念性建筑现有的研究内容上稍作补充,同时也是对该题材与历史街区关系方面的研究空白进行一定的探索与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