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shLear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两性霉素B是经典的用于系统性真菌感染的药物。但是注射用两性霉素B毒性较大,尤其是肾毒性,长期使用会导致肾及循环系统损害,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应用,故人们考虑将其制成脂质体制剂,以改变其在体内的分布来降低毒性。两性霉素B脂质体1991年首先在英国和爱尔兰上市,也是第一个脂质体剂型药物。由于两性霉素B溶解性差,国内研发的两性霉素B脂类制剂“锋克松”处方中添加了大量的表面活性物质去氧胆酸盐增溶。然而由于去氧胆酸钠存在较大的溶血毒性,所以该制剂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安全性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研究采用不同的处方工艺,进行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研制,以期得到生物利用度较高、毒性较小的脂质体,为临床系统性真菌感染患者提供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制剂。以脂质体的粒径、包封率等为主要评价指标,进行脂质体处方筛选及单因素考察。并对制备工艺中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单因素考察。确定最佳处方工艺,进行三批重现性试验,比较冻干前后脂质体各指标的变化。对冷冻干燥的脂质体进行稳定性考察,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稳定性试验以及长期稳定性试验。建立脂质体中磷脂分析方法,考察冻干脂质体样品中各磷脂的稳定性。最后进行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试验,以考察所制备的脂质体是否比上市脂质体具有更好的性质。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的两性霉素B脂质体粒径在120nm左右,包封率达95%以上。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脂质体形态圆整,大小较均匀。将制备的两性霉素B脂质体进行冷冻干燥后,粒径及包封率均无明显变化。对冻干脂质体进行稳定性考察,结果发现,高温、高湿及强光照射对于脂质体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脂质体形态变化,药物渗漏,包封率及含量均明显降低。故应低温、避光、干燥处保存。加速和长期试验表明,冻干脂质体在6个月内均稳定。磷脂稳定性考察结果显示,高温及光照条件下有少量溶血磷脂MSPC产生。加速和长期放样6个月,各磷脂含量虽有所降低,但无溶血磷脂检测出。可见,冻干的脂质体在低温,干燥,避光处保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大鼠体内药动学试验结果表明,新制备的两性霉素B脂质体在大鼠体内的AUC较市售制剂“锋克松”提高了4倍。t1/2α较市售制剂延长1.5倍,t1/2β延长2.5倍,MRT较市售制剂也有所延长,清除率及表观分布容积较市售制剂降低。这些药动学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脂质体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有利于AmB毒性的降低和疗效的增加。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两性霉素B脂质体性能良好,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体内动物试验也表明其具备较市售脂质体更好的性质。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有望为系统性真菌感染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制剂。
其他文献
本文回顾了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的薪酬制度的发展变化和薪酬模式的]变,在调研基础上,对科研事业单位薪酬水平现状和现行薪酬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现阶段薪酬制度是
本文尝试从"现代性"的反思视角,揭示古老美德伦理的现代意义,以回答三个关键性问题,即:我们为何仍然需要美德伦理?何处寻求美德伦理?寻求何种美德伦理?
<正>沈阳故宫博物院目前收藏的清宫文物中,各类漆器制品数以百计,大到屏风、床榻、座椅、挂屏、香几、椅凳等家具,小到瓶、盒、罐、盘、碗、杯等实用器皿,品种齐全,应有尽有
通过对1995-2007年的北京市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与论证,发现公民能够从宏观层面对政府的公共服务效果进行评价,而且其评价结果可靠,说明抽样调查是实现公民评价政府绩效操作化
本文主要以《俄狄浦斯》为例,结合基督教中的原罪观,试图论述作为有限性的存在,人对自身的认识与超越。在古希腊悲剧中,命运是共有的主题,悲剧中的主人公都是在命运的安排下
茶叶提取物主要含有活性成分茶多酚,具有独特的抗氧化和抗脂质过氧化性能,但由于茶多酚具多酚羟基,是极性较大的物质,易溶于水,难溶于油中,而限制了其在油脂类产品中的应用和
胆石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中80%以上为胆固醇结石。大多数胆固醇结石患者愿意接受保守治疗,其中,口服鹅去氧胆酸(CDCA)、熊去氧胆酸(UDCA)有一定疗效,但
本文分析了2010年中国经济的基本情况,对2011年中国经济形势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主要的宏观政策建议。预计2011年经济增长9.6%,增速略有回落;CPI上涨4%,通胀压力加大。在这种
随着电影业的日益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品质电影不断涌入电影市场。各国电影人在争取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开始着眼于开拓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优秀的字幕翻译已经成为中国电影
机械系统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技术是针对复杂机械系统研究的新兴技术,在履带式移动机器人研究领域,该技术在实现履带式移动机器人的通用性、地形适应性、便携和微小化方面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