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获得内侧皮质正性支撑对于PFNA(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疗效的影响,寻求理想的复位方式及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间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AO/OTA31A2型)共113例,其中男性占43例,女性占70例,年龄分布于59至91岁,平均年龄72.43岁。根据术后复查所摄X片正位片中股骨头颈骨块内侧皮质与股骨近端内侧皮质间的相对位置,将所行PFNA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三组,头颈骨块内侧皮质位于股骨近端内侧皮质内上方为正性支撑组,两者内侧皮质在透视下解剖复位时为中性支撑,头颈骨块内侧皮质位于股骨近端内侧皮质外上方为负性支撑。其中正性支撑组病例数为75例,其中男28例,女47例,平均年龄73.0岁;中性支撑组病例数21例,其中男8例,女13例,平均年龄70.7岁;负性支撑组病例数17例,其中男7例,女10例,平均年龄72.0岁。通过对比三组患者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术后六个月相比术后即刻股骨颈长度和颈干角丢失、术后六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并发症,了解不同支撑方式对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了完整的随访资料,随访时间8到14个月,平均10.6个月。所有患者均一期愈合,无切口裂开,无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现象,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尖顶距小于25mm例数等一般资料比较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正性支撑组、中性支撑组、负性支撑组的颈干角变化分别为0.76°±0.2°,4.23°±1.05°,8.81°±0.98°,正性组与中性组比较,t=-27.206,p<0.01,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正性组与负性组比较,t=-33.590,p<0.01,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术后完全负重时间分别为34.04±3.51天,35.19±3.96天,53.18±5.34天,正性组与中性组比较,t=-1.291,p=0.2,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正性组与负性组对比,t=-18.277,p<0.01,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股骨颈缩短长度分别为2.3mm±0.55mm,3.49mm±0.58mm,6.36mm±0.92mm,正性组与中性组对比,t=-8.619,p<0.01,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正性组与负性组比较,t=-23.897,p<0.01,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术后六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88.84±2.94,85.38±3.44,83.94±2.93,正性组与中性组对比,t=0.315,p<0.01,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正性组与负性组比较,t=6.207,p<0.01,正性支撑组明显更优,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数量分别为2例,2例,3例,正性组与负性组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正性支撑、中性支撑、负性支撑三种复位方式中,正性支撑相较于负性支撑,在术后完全负重时间、股骨颈长度丢失、颈干角丢失,髋关节Harris评分、并发症方面均明显更有优势,相较于中性支撑多个术后指标有明显优势,获得了更好的手术疗效。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正性支撑复位虽然是非解剖复位,但可以使头颈骨块和股骨干之间获得更稳定的支撑,提高了治疗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我们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在有限度的情况下,应积极追求正性支撑,以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