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草通过与油菜、水稻、小麦等作物竞争养分、水分、光照和空间等非生物因素,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除草剂的使用在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可能会对作物产生伤害。目前,培育抗除草剂作物新品种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GSTs; EC2.5.1.18)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在植物解毒代谢、逆境胁迫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恶性杂草---稗草的多抗性尤为突出,为了深入揭示其抗性机理,发掘抗除草剂基因。本研究从多抗性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 (L.) Beauv.)中,克隆得到两个GSTs基因(EcGSTZ1和EcGSTF1),并完成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原核表达分析、荧光定量分析和酶活性测定等工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EcGSTs:基因克隆:克隆得到的两个基因中,EcGSTZ1基因全长747bp,开放阅读框为639bp(含终止密码子),编码氨基酸212个,理论分子量为23.67KDa; EcGSTF1基因全长661bp,开放阅读框为645bp(含终止密码子),编码氨基酸214个,理论分子量为23.79KDa。经PSI-BLAST对比分析和系统发生树分析表明,EcGSTZ1基因属于Zeta家族,EcGSTF1基因属于Phi家族。2.原核表达分析:成功构建了pET28b-EcGSTF1和pET28b-EcGSTZ1勺表达载体,经IPTG诱导后,两种表达载体均获得表达,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表达量增加,表达条带大小和理论值相同。3. qPCR分析:以β-Actin基因作为内参,qPCR分析了除草剂处理前后不同抗性稗草的EcGSTs基因表达情况,发现两种基因均有表达;施药后表达量高于施药前,Phi类基因表达量高于Zeta类基因,多抗性稗草表达量高于敏感性陴草。这说明EcGSTs基因的表达与解毒代谢关系密切。4. GSTs活性测定:GSTs活性研究结果显示,施药处理前,多抗性稗草GSTs活性略高于敏感性稗草;施药后短时间内,两种稗草GSTs活性都呈下降趋势,敏感性稗草反应迟缓,多抗性稗草反应较迅速;随着时间的延长,多抗性稗草GSTs活性持续上升,而敏感性稗草GSTs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最终多抗性稗草GSTs活性高于敏感性稗草。分析说明GSTs活性与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有关,不同抗性稗草GSTs活性差异是引起除草剂代谢能力不同的重要原因。综上所述,通过:qPCR分析发现多抗性稗草EcGSTs基因表达量高于敏感性稗草,同时多抗性稗草GSTs酶活性高于敏感性稗草,说明GSTs基因对除草剂有解毒作用,并且克隆得到的两个EcGSTs基因可成功进行原核表达,为进一步解析GSTs基因在植物体内对外源有毒物质的解毒机制提供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