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隙和温度对温带森林土壤CO2和N2O气体排放和氮素净矿化的影响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k671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观测林隙林内土壤源的C02和N20通量,研究不同水热条件对森林土壤源C02和N20排放通量的影响机制。此外,为了加强对热量条件改变引起的C02和N20气体通量变化的研究,本研究还选择我国长白山地区原始阔叶红松林、杨桦次生林和森林砍伐后人参种植地0-10 cm、10-20 cm和20-30cm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内模拟研究在5℃、15℃、25℃和35℃条件时不同土壤二氧化碳(CO2)和氧化亚氮(N2O)排放通量变化规律。主要实验结果如下:原位观测实验表明:林隙和林下的地下5cm温湿度具有明显的差别。观测期内,CO2和N2O排放通量随季节变化明显,CO2林内的排放通量大于林隙,排放峰值出现在8月;N2O林内的排放通量远远小于林隙的排放通量,排放峰值出现在9月份。通过统计分析,表明地下5cm土壤温度是影响CO2通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土壤湿度与CO2通量呈负相关关系,温度对林内土壤的响应度大于林隙。N2O排放通量受湿度影响较大,与温度呈显著性正相关,林隙内土壤源N2O排放通量对温度的响应度大于林内。通过对实验地土壤属性分析,表明林隙和林内之间的主要水溶性碳氮土壤属性具有较大差异。通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属性中的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水溶性有机碳氮、微生物碳氮素含量与CO2和N2O排放通量具有显著相关性。室内温度控制培养实验表明: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CO2排放通量以原始阔叶红松林、杨桦次生林和人参种植地顺序递减,N20排放通量以原始阔叶红松林、人参种植地和杨桦次生林顺序递减,CO2和N2O的最大排放量均在0-10cm土壤层。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在同一充水孔隙度(WFPS)的水平之下,温度是影响这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不同深度层次土壤CO2和N2O排放通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分别能解释CO2变异率的68.8%,解释N2O变异率的56.6%。通过对实验地土壤属性分析,表明温度通过影响土壤属性中不同形态碳氮含量变化进而对CO2和N2O排放通量产生影响。
其他文献
洞穴次生沉积物在反映地表气候与生态环境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洞穴滴水作为次生沉积物的主要物质来源,必定也携带了外部环境中的重要信息,而滴水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可能会对
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WebGIS技术走入了我们的视野。WebGIS技术通过Internet平台,将传统的GIS系统进行较大的扩展,使其不再是少数专业GIS人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