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对于劳动力的大规模需求,大批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进入到城市当中。这些聚集在城市中的流动人口由于户籍制度,经济条件等限制性因素,导致他们往往选择居住在租金相对便宜,距离城市较近的城乡结合部中,长期便形成了各种形式的流动人口聚居区。这些流动人口聚居区一方面为流动人口提供了低廉的居住和生活场所,但是另一方面,它所引发的城市问题给城市的管理者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例如流动人口聚居区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治安问题等,如何对其进行有效治理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西方国家在其城市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了类似于我国的聚居区,很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在如何整治方面积累了大量丰富的资料和实践经验,对于我国流动人口聚居区治理措施的改进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中美两国的对比发现,流动人口聚居区作为我国城乡二元体制背景下城市化进程的产物,是我国低收入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的优先居住选择,其普遍存在必然有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我们要认识到在城市化还未完成之前可以适当允许有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存在,我们应转变过去对其一味的排斥态度,对其的管理应由“清理”转变为“发展和疏通”。从国家层面来讲,要逐渐建设和发展涉及到流动人口基本权益的各项政策制度,统筹城乡及各城市的经济发展,引导人口合理流动,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向流动人口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等。从地方治理的层面来讲,要充分发展社区化的治理模式,构建政府、企业、第三部门、聚居区居民等多元化的网络管理体制;从过去的应用“行政手段”转变到现在更多使用“经济手段”;从过去针对流动人口聚居区的治安管理,转变为到现在的以“服务”为中心,切实提高流动人口的生活水平,保障其合法权益为工作重点。因此,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对中美两国的流动人口聚居区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主要包括人口流动背景,流动人口聚居区形成机制,模式,特征,影响,及治理政策的对比。总结美国的治理经验和其在中国实施的局限性,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网络治理理论背景下,提出我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治理改进措施。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探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创新点等。第二部分主要进行相关概念界定及基本理论研究。包括流动人口,流动人口聚居区的概念界定,介绍流动人口聚居区的普遍特征以及相关理论研究,包括劳动力转移理论,场域理论,同化理论,网络治理理论。第三部分主要将中美流动人口聚居区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分别从形成背景,形成机制和模式,特征,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从对比中可以得出中美两国的聚居区从形成机制上来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由于城市化发展对于劳动力的大量吸引,但是在模式和特征上还存在一定差异,同时对城市环境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第四部分主要描述我国和美国针对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管理政策,同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介绍我国一些典型城市的地方政府对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管理办法,将中美两国的治理政策在聚居区改造,公共服务,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对比,并总结美国治理经验,分析它在中国实行的局限性。第五部分结合我国北京市和美国纽约市的实例,总结出我国当前治理流动人口聚居区所面临的困境,提出我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治理政策改进措施,倡导发展参与主体多元化及治理模式多元化,同时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用大量的对比分析将中美两国的聚居区情况进行系统对比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缺乏相关的实证调查,对一些理论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希望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积累丰富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