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胜鬘经》属于早期大乘佛教很重要的一部经典,经中内容丰富,思想广泛,主张“摄受正法,唯一佛乘”的思想,强调三乘归于一乘,另外提出“如来藏”“佛性”“空性”“真如”“法性”等,认为众生悉有如来藏解脱,皆能成佛之道,甚至恶人、一阐提、女人等只要转恶为善,一心修行同样可以成佛。《胜鬘经》认为“如来藏”是常、乐、我、净四德涅槃解脱,亦可简称“四德波罗蜜”“自性清净如来藏”。该经认为在众生身心中都有自性清净的如来藏,不管众生的心里有染、虚妄、杂念,但若能修得“明智”(如来藏智),转为无垢无杂念清净心的佛法身,就能实现如来藏解脱。值得一提的是,“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是《胜鬘经》中如来藏相当鲜明的两种思想。空者,谓离一切染,不空者,谓具一切德,并将二者置于“如来藏空智”义蕴之下来解说。空与不空如来藏即是智解脱,而空与不空如来藏心意识结合,仍有空与不空如来藏究竟解脱等方面。在大乘佛教经典中,《胜鬘经》《涅槃经》《楞伽经》三部经,视为对大乘佛教“如来藏思想”有全面性的诠释之经典,但该三部经典所提出的“如来藏思想”既有共同的要义也有各自的立场与特殊,所以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异同这个论题:(1)作为心性本净的如来藏思想异同,三部经典都认为,“心性本净”指心空,真性,心空即本来面目清净,涅槃解脱从心空产生,庄严的功德也是如此,但三者在修行中受重视的情况是有所变论的。(2)作为空性如来藏思想异同。《胜鬘经》中说明“空性如来藏”是站在离去烦恼所染,及诸法法性空而言空的角度在阐释;如来藏不空义,是站在佛法不空的角度阐释。而《涅槃经》提出的“空性”存在色彩较为淡薄,原因就在于以中道第一义空作为佛性的理论基础。到了《楞伽经》,此经把阿赖耶识名为如来藏空,是站在诸法念念不住,及没有无漏熏习的角度而言空;(3)从修行所得如来藏解脱比较,著经都是讲为生命做出解说并令生死解脱,只不过所说修行之果中一个阶段的成果,而非圆满之成就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