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78年这个节点起,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洗礼,创造出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令人惊叹的奇迹。纵观四十年间,单从国内生产总值,2018年900309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与1978年的3645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相比较而言,是依托人口红利,促成经济总量的提升,使得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看似卓越的成果背后,实际上也蕴藏着很多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隐患。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经济发展中一直追求经济数量,而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经济质量的重要性,由此带来了比如过剩的产能以及社会供需矛盾等问题。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湖北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省份,有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和三峡坝区所在地,是长江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地和国家重要生态屏障,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湖北的八个城市覆盖了长江干流沿线,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任务异常艰巨,根据国家提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湖北省积极谋划,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推动整个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实现精准扶贫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选取的决策单元是湖北省13个城市,即包括12个地级市和自治州恩施州。首先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北省13个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随后运用聚类分析,再将13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分为三类区域。Ⅰ类区域包括武汉市,Ⅱ类区域包括十堰、宜昌、襄阳、鄂州、黄石,Ⅲ类区域包括荆州、黄冈、咸宁、荆门、随州、恩施州、孝感。这些城市虽然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较多的发展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占比过大,第三产业占比过小。二是不同城市间产业协调不足,难以形成发展的合力;三是资源要素发展的制约明显。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基于DEA-SBM模型对湖北省13个城市2010-2017年的绿色经济效率进行测算,结果显示:(1)湖北省绿色经济效率整体水平并不乐观并且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在13个城市中,荆门、荆州、孝感和黄石绿色经济效率值较低;(2)高污染排放是造成湖北省绿色发展效率整体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3)湖北省部分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呈不断下降趋势,部分城市从2010-2017这八年来绿色经济效率处于高位或者趋于改善,但是荆门、孝感、荆州这三个地市从2012年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在随后对可能影响湖北省各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因素进行Tobit回归后发现,湖北地区的绿色发展效率受到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本的正向影响,受到能源消耗、对外开放程度和金融发展水平的负向影响。基于以上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湖北省整体绿色经济效率水平不平衡;(2)湖北省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存在“U型”关系;(3)湖北省各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程度、对外开放程度、金融发展水平以及人力资本。据此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1)将生态文明建设程度纳入到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中,弱化唯GDP至上思想;(2)不遗余力的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3)技术和创新的双向推动;(4)提高对外开放程度的同时,注重提升引入外资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