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建筑的表现可谓纷繁复杂,有着多元化的趋势,但是也存在着“图景化”泛滥的问题。一方面,建筑表现的文化性被无限放大了,建筑成为某种思想的结果或某个运动的产物,符号化、形式化、风格化的外观使其可以轻松的完成不同使命的展示。另一方面,商业的侵袭使这一现象迅速泛滥,并成为时尚和流行,建筑成为商业贩卖廉价文化的商品。建筑成为媒体,成为符号,成为哲学,成为现象,成为时尚,只是,建筑不再是建筑。建筑丧失了本体的表现力成为既定文化现象的附庸。避免建筑“图景化”的趋势,就要做到对建筑本体的回归。建构学正是基于建筑本体的理论,是应对当代建筑布景化和图像化的解毒剂,弗兰普顿将建构学称为“抵抗的建筑学”,以一种抵抗的策略试图恢复建筑的建造诗学。建构学认为建筑的根本在于建造,建筑是建造而成的,也正是建造赋予了建筑本体表现性的要素:材料、构造、结构。本文以建造为思考的基础,通过对当代建筑建构表现的讨论,探求建筑本体的表现力。希望能通过这一过程为应对当前建筑“图景化”的趋势提供思路。建构学为我们思考建筑本体的表现提供了几个基本的方面:一,我们以材料怎样的组织方式,将会影响限定空间的表面的表现方式。二,重力和与之相伴的物理学,对建造对象的影响。三,我们所掌握的结构形式。当代建筑的建构表现中与之对应的分别是:一,对表皮深度的追求,当代建筑中表皮的设计成为限定空间展示自身表现力的流行方式,但对外在表现效果的盲目追求,使表皮陷入肤浅的图像游戏,好像“一次性”用品一样,无法给人带来长久的感受。这也是建筑“图景化”现象的表现之一,因此需要回归表皮的建造特性,以建造方式赋予表皮以深度,表现表皮材料的天性质感、力学特性以及符合建造逻辑的构造方法。二,对重力的诠释,建筑结构是对重力的回应,构造方式也要遵循材料的力学特性和构件的传力特征。当代建筑中不乏按照重力原则进行建造并以此为表现的作品,但也有以运动的方式阐述力的作用以及采用逆向思考以反重力来表现力的存在。这些作品虽然有着形式主义的痕迹,但不妨碍为我们探求建筑本体的表现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三,结构与建筑一体化,当代建筑中复杂结构的出现,为建筑的表现方式带来了革新。在计算机的辅助以及相关学科提供的理论基础之下,将简单的构件通过运算形成的组合方式连接,就可以组成复杂的结构。这种复杂结构自身就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无论从功能还是表现上结构都成为了建筑的主体,结构就是建筑。这种建筑为我们带来的全新的表现方式,首先,使建筑中一直存在的本体与表现的对立,在这种一体化的形态中得到统一;其次,表皮结构的出现使得建筑有“组合性建筑”进入到“非组合性建筑”,建筑“内”与“外”也无法明确的区分了,并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空间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