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建筑的建构表现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yi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建筑的表现可谓纷繁复杂,有着多元化的趋势,但是也存在着“图景化”泛滥的问题。一方面,建筑表现的文化性被无限放大了,建筑成为某种思想的结果或某个运动的产物,符号化、形式化、风格化的外观使其可以轻松的完成不同使命的展示。另一方面,商业的侵袭使这一现象迅速泛滥,并成为时尚和流行,建筑成为商业贩卖廉价文化的商品。建筑成为媒体,成为符号,成为哲学,成为现象,成为时尚,只是,建筑不再是建筑。建筑丧失了本体的表现力成为既定文化现象的附庸。避免建筑“图景化”的趋势,就要做到对建筑本体的回归。建构学正是基于建筑本体的理论,是应对当代建筑布景化和图像化的解毒剂,弗兰普顿将建构学称为“抵抗的建筑学”,以一种抵抗的策略试图恢复建筑的建造诗学。建构学认为建筑的根本在于建造,建筑是建造而成的,也正是建造赋予了建筑本体表现性的要素:材料、构造、结构。本文以建造为思考的基础,通过对当代建筑建构表现的讨论,探求建筑本体的表现力。希望能通过这一过程为应对当前建筑“图景化”的趋势提供思路。建构学为我们思考建筑本体的表现提供了几个基本的方面:一,我们以材料怎样的组织方式,将会影响限定空间的表面的表现方式。二,重力和与之相伴的物理学,对建造对象的影响。三,我们所掌握的结构形式。当代建筑的建构表现中与之对应的分别是:一,对表皮深度的追求,当代建筑中表皮的设计成为限定空间展示自身表现力的流行方式,但对外在表现效果的盲目追求,使表皮陷入肤浅的图像游戏,好像“一次性”用品一样,无法给人带来长久的感受。这也是建筑“图景化”现象的表现之一,因此需要回归表皮的建造特性,以建造方式赋予表皮以深度,表现表皮材料的天性质感、力学特性以及符合建造逻辑的构造方法。二,对重力的诠释,建筑结构是对重力的回应,构造方式也要遵循材料的力学特性和构件的传力特征。当代建筑中不乏按照重力原则进行建造并以此为表现的作品,但也有以运动的方式阐述力的作用以及采用逆向思考以反重力来表现力的存在。这些作品虽然有着形式主义的痕迹,但不妨碍为我们探求建筑本体的表现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三,结构与建筑一体化,当代建筑中复杂结构的出现,为建筑的表现方式带来了革新。在计算机的辅助以及相关学科提供的理论基础之下,将简单的构件通过运算形成的组合方式连接,就可以组成复杂的结构。这种复杂结构自身就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无论从功能还是表现上结构都成为了建筑的主体,结构就是建筑。这种建筑为我们带来的全新的表现方式,首先,使建筑中一直存在的本体与表现的对立,在这种一体化的形态中得到统一;其次,表皮结构的出现使得建筑有“组合性建筑”进入到“非组合性建筑”,建筑“内”与“外”也无法明确的区分了,并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空间感受。
其他文献
日照农民画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形成,经过当地人半个世纪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创作及运作机制依然暴露出不少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自身优势的发挥。
藏式建筑属于密梁平顶式构架,其结构体系主要由土石墙体、木柱、木梁、木椽子以及阿噶土楼板共同构成。许多大型的宫殿、寺庙等藏式古建筑能够历经成百上千年而不倒,已经证明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大脑信息处理算法的非线性系统,具有强大的分布式信息存储、并行处理和自适应学习能力等特点。而BP网络包含了神经网络理论中最精华的部分,具有结构简
随着我国城市化、机动化程度的加深,城际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进出城路段拥堵严重。这部分道路是城市中一类特点鲜明的拥堵常发性路段,主要由于高峰期的潮汐式交通流以及不同
创业投资是现代金融创新的产物,作为资本运作的特殊形式,它对经济的增长尤其是对高新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创业投资事业萌芽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余年
ISO/TC 207/WG8制定的ISO 14051标准"环境管理-物流成本会计(MFCA)-一般框架"于2011年发布。在介绍MFCA标准的发展及形成后,必须简要论述国际标准MFCA的内容及应用范围,再探
本文通过比较的方法,对中美两国的版权产业、版权制度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对中国版权产业、版权制度在与世界接轨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观念的变革将是中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公司接管、收购浪潮的迭起,关于产品市场竞争、高管激励和企业业绩之间的相互关系开始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文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产品市场竞争对
我们调查了3个成年尸体头颅和23个童尸头颅共52例外展神经的蛛网膜下腔段、海绵窦段和眼眶段,主要结果综合如下:1.外展神经可分为单干发出组和双干发出组,前者共43例,占82.69
目前,通州区已被定为北京市的新的发展中心,但水资源短缺和污染已经严重限制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基于"自然—社会"水循环,提出了通州区水资源综合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