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水文效应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li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不透水面增大引起的水文效应。本文以秦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域,结合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解译遥感影像,分析1988-2009年间秦淮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的流域水文模拟,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量、径流系数、蒸发量、洪峰流量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采用TM/ETM+影像解译1988年、1994年、2001年、2003年、2006年土地利用,结合已有的2009年分类结果图,引入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标K,分析秦淮河流域1988-2009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透水面积持续增大,尤其在2003年后呈现大幅度增长的态势,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总体呈下降趋势,1988-2009年间近16%的非不透水面转换为不透水面,主要来自于水田和旱地的转化。(2)基于SWAT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应用RS、GIS技术、SPAW软件和数据插值工具,获得的数据和信息,有效地反映了研究区地形、土地利用、土壤物理属性、气象等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成功地将秦淮河流域构建为三个互相联系的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有效解决模型无法处理河流分流的问题,拓展了SWAT模型应用范围。整个流域共被分为42个子流域、近500个水文响应单元,完成流域空问离散化和参数化,建立适合秦淮河流域的分布式水文模型。(3)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本文采用了两种方法:①常规方法,1986-1995年作为率定期,对模型参数进行调整,1996-2006年为验证期,检验参数的适用性。②针对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分别率定模型适宜参数,构建回归方程分析参数与不透水率的关系,并验证参数适用性。结果表明:动态变化的参数,较常规方法率定的固定不变的参数有更好的适用性,模拟的径流总量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有着显著的减小,模拟的径流过程线更接近实测过程线。(4)从长时间序列的径流蒸发量、典型年径流蒸发量及仅城镇扩张,其他土地类型不变三个角度定性及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水文效应分析。结果表明①秦淮河流域不透水率阈值在6.6%-7.56%之间,当不透水率超过这一阈值时,城镇化对水文过程有较大影响,小于这一阈值,则影响不明显,且年均径流深、年均蒸发量都与不透水率呈二次函数关系;②相同土地利用情景下对不同降水条件进行模拟,3个典型水文年的径流深变化率表现为枯水年>平水年>丰水年;③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水文效应,主要是由不透水面扩张引起的。2012年不透水率预计达到23.83%,年均径流深模拟值为517.1mm,蒸发量为555.8mm;2018年不透水率预测达到31.47%,相应的年均径流深为526.4mm,年均蒸发量545.50mm,径流深较1988年土地利用情景下模拟结果提高了47.08%,蒸发则减少了25.92%。
其他文献
文章阐述了钢结构深化设计及方案优化对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性,介绍了钢结构深化设计的实施方法及方案优化过程,以商丘文化艺术中心工程为例,总结了深化设计及方案优化在
双台阶水平井注水工艺技术在哈得薄砂层油藏的成功应用,不仅使这个典型的超深超薄的边际油藏形成了年产30万吨的高效开发油气田,而且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双台阶水平井注水工艺
1.提高后座力地下顶管通常要穿越地下几百米的距离,因而需要安装几百到几千吨力的油压千斤顶。但因油压千斤顶在工作中,作用力非常大,其发射井后面的土层往往承受不了那么大的反
往复活塞式压缩机气流脉动无法避免,故管道振动也无法避免,要尽可能地把振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保证管系长周期使用不被破坏。采取减振措施后,大庆石化公司动力车间的8台大型
气动夯管锤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空气压缩机提供的6~7kg、每分钟有一定流量的压缩空气作动力,在高频震动下产生大功率的冲击力,使被夯击的物体沿一设计轨迹前行,最终到达目标。夯管锤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数字、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自动化技术得到了迅速提高和推广,并已应用在滩涂油田采油的各个生产环节,有效地减少了采油设备磨损,降低了能耗,提高了数
上海世博阳光谷采用小箱型截面的空间三角形网格组成的单层网壳结构,其钢结构深化设计具有节点均相似不相同、弯扭板件深化难、空间方位、定位坐标表达复杂等特点,具有较大的
1.地质概况坨七断块上油组位于胜坨油田三区穹隆背斜构造的东南翼,该油组油层胶结疏松,属固结成岩较差的砂岩储集层,地层非均质性较严重,油层空隙半径及渗透率变化大,空气渗透率为0
目的比较不同剂型排龈材料对牙龈的损伤程度,以筛选出生物相容性最好的材料供临床选择。方法将25例学生的50颗上颌第1前磨牙随机分成A、B、C、D、E组,分别用浸有15%硫酸铁、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