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跷脉交会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福建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dfvg43g35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针刺跷脉交会穴结合康复训练与针刺常规下肢腧穴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后足内翻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病例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跷脉交会穴结合康复训练)30例和对照组(针刺常规下肢腧穴结合康复训练)30例进入临床干预研究,每日1次,每周6次,2周为一个疗程,共2个疗程。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运用角器测量关节活动度、临床痉挛指数(CSI)、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对踝关节功能进行康复评定。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足内翻角度的比较:经治疗后足内翻角度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方法均能改善脑卒中后足内翻的程度。治疗后两组间足内翻角度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跷脉交会穴结合康复训练对改善患者足内翻程度疗效更为显著。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痉挛程度(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的比较:经治疗后踝关节痉挛程度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方法均能改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踝关节的痉挛程度。治疗后两组间痉挛程度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跷脉交会穴结合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踝关节痉挛程度疗效更为显著。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分)变化的比较:经治疗后下肢运动功能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方法均能改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治疗后两组间下肢运动功能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跷脉交会穴结合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疗效更为显著。结论:针刺跷脉交会穴结合康复训练与针刺常规下肢腧穴结合康复训练均能改善脑卒中偏瘫后足内翻患者足内翻的角度、踝关节的痉挛程度及下肢运动功能,且针刺跷脉交会穴结合康复训练疗效优于针刺常规腧穴结合康复训练。
其他文献
在全球化背景下,奥林匹克运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正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奥林匹克运动也面临着诸如规模不断扩大、商业化运作、兴奋剂以及其他方面的新挑战。这些
少数民族干部教育是党的干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根据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要求 ,积极探索了少数民族干部
目的:探讨胆汁返流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镜下形态特征的关系。方法:观察60例胆汁返流性胃炎的胃镜下形态特征,并对60例胆汁返流性胃炎病人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结果:60例胆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