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历史的角度看,重内容轻形式是中西翻译界的主流倾向,此种导向的翻译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文学作品中许多具有诗学价值的表达方式被消解。针对这种现象,梅肖尼克着重批判了奈达关于形式与内涵的二元论,指出形式和内容的划分是毫无效用的,并藉此基础引申出自己的诗学理论,提出翻译是再现原作文本的节奏,即原作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意义和形式的结合。《洛丽塔》(Lolita)是著名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也是其最为有名、最富争议的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自1955年问世以来,《洛丽塔》在国内共有18个译本,20位译者。虽然译本众多,但学界对其译本的研究较为薄弱,对其语言特色进行的翻译研究相对较少,还存在不少空白。而《洛丽塔》突出的语言特色在于其陌生化手法:即故意违反语言运用的常规,造成形式上的变异,增加理解和感知的难度和时间,从而让读者产生新鲜独特的审美享受,重新唤起人们对语言本身的注意。本文拟运用法国著名翻译家亨利〃梅肖尼克的翻译诗学理论,以于晓丹和主万的译本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语言层面和叙事层面)六个维度(多语文本、冗长表述、新词杜撰、材料拼贴、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对比原文和译文,在说明陌生化手法对彰显原文的主题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作用与影响的基础上,对小说陌生化特色的翻译展开讨论,以探索如何在翻译诗学理论的观照下再现原文的陌生化效果,旨在彰显翻译诗学理论对文学翻译实践及其批评的借鉴指导作用。通过对原文、译文以及所选译本之间的对比分析得出:1)语言层面,多语文本增添了小说的异域性和晦涩感,也同时增加了小说的难度,延长了读者的感知时间,因而达到了陌生化效果。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多语文本的形式和内容在译文中的统一再现是无法实现的,其陌生化效果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所损失。冗长表述则可以激发读者的情感,突出氛围,从而达到前景化的效果;材料拼贴指文学作品中嵌入其他文学体裁,使小说产生一种文体揉杂的叠合感,因而产生语言的陌生化效果。以上两种陌生化手法,只要译者给予足够的重视,其?节奏?(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以及由此产生的陌生化效果在翻译诗学理论的观照下是可以在译文中完美再现的。新词杜撰则视情况而定,在某些情况下,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不可逾越的差异性,其所蕴含的陌生化效果会因此被抹煞。2)叙事层面,第一人称内聚焦的叙事手法赋予了主人公逃脱罪行、赢得读者同情的优势地位,而外聚焦的运用则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不同叙事视角的相互转换则给整部小说营造了一种陌生化的氛围;叙述时间的交错(后述与预述的相互交织)摆脱了使叙事成为流水账式的记录,突出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产生线性叙述所缺少的审美效果。从翻译诗学的角度看,两个v译本都较为成功地传译了原文的陌生化叙事特色,实现了与原作在主题意义和审美价值层面的对等。对《洛丽塔》两个译本的研究表明:翻译诗学可以作为有效的理论依据结束长久以来学术界关于"形式’和"内容",译坛关于?直译?与?意译?的争论,为文学翻译实践及其批评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理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