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水利基础设施是农业的命脉,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的安全。随着对农村经济发展及其贫困问题的关注日益加深,学术界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研究逐渐增多。20世纪60年代的农田水利建设奠定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它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人民公社体制有着紧密的关系。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民公社体制的产生,人民公社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又推动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本文以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红旗渠工程建设为例,从制度背景的角度,运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规律,为现阶段的农田水利建设提供有意义的借鉴。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文的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的意义;界定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概念及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史料来源。第二部分是红旗渠工程概述及其建设的制度背景。一九五七年冬到一九五九年是林县农田水利建设全面发展的时期,认真贯彻执行了党中央和政府制定的“全面规划,综合发展”和“三主”治水方针,提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战斗任务,依靠群众自身力量,开展了治山、治水的群众运动,掀起了建水库、修水渠的水利建设高潮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以后的红旗渠建设积累了经验并培养了人才。1959年,林县县委决定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兴建“引漳入林”工程即后来的红旗渠工程,这一决定对改变林县落后的面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全国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展开,林县也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全县建成了15个人民公社,这一制度环境的变化对红旗渠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起了决定性的影响。第三部分分别从管理机构的一体化、民工组织的半军事化、突出政治挂帅、农村基层组织的政社合一四个方面来分析了人民公社制度背景下红旗渠工程建设的特点。这些特点对红旗渠工程建设中动员人民的思想意识、动员物质资源及劳动力资源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红旗渠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第四部分从直接经济效益和衍生性效益两个方面分析了人民公社制度背景下红旗渠工程建设的效益。第五部分运用制度经济学中的产权理论分别从系统外部和系统内部两个方面分析了人民公社制度背景下红旗渠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结义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在20世纪60年代的农田水利建设中,人民公社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促进了红旗渠建设的顺利进行。然而,由于人民公社产权的模糊性及其他问题的存在,对红旗渠工程建设成功后产生了重要影响。1978年,在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特别是在农村税费体制改革的今天,当年红旗渠建设时的制度背景已经不在存在,产权制度、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地方政府职能等因素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诸如产权等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红旗渠灌溉系统的顺利运行将令人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