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式镁熔坨余热回收窑研发设计及热过程分析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pian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电熔镁产业存在能耗高、污染高、品位低、能源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研发镁熔坨余热回收技术是我国电熔镁产业节能减排的迫切需求,也是实现绿色生产,走节能环保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镁熔坨熔炼后其内部含有大量的余热资源。但是,由于其体积较大,表面砂皮层厚,内部热量无法迅速导出,给余热回收带来极大困难。针对镁熔坨余热回收问题,课题组先后提出了利用翅片回收高温热风、水回收系统及带有物料预热塔的余热回收方案,但余热回收效果均不明显。为了克服电熔镁行业余热回收中存在的换热效果不佳、系统复杂、初期投资较高等缺点,在分析总结已有的镁熔坨余热回收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体式镁熔坨余热回收窑,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基于现场热工测试及实际生产条件,设计了一体式镁熔坨余热回收窑,并对主要工艺过程及结构部件进行设计说明。本工艺利用往复炉排的运输,实现镁熔坨与菱镁矿逆向换热,在窑内同时完成高温镁熔坨的冷却过程和菱镁矿的干燥及预热过程。其次,运用段法的思想对余热回收窑内复杂的换热过程进行分析,分别建立镁熔坨表面砂皮、炉排、炉墙、空气和菱镁矿的温度计算模型。对镁熔坨内部热传导过程,窑内空气与炉墙、镁熔坨和菱镁矿间的对流换热过程及窑内的辐射换热过程进行理论分析,为段法模型求解建立基础。再次,运用主变量修正法对所建的段法模型进行求解,得到镁熔坨表面砂皮、炉排、空气及菱镁矿沿窑长方向的温度及热流分布曲线,结合有限差分法得到窑内各段镁熔坨内部温度分布曲线,便于对热工参数进行优化分析。最后,研究不同热工参数对余热回收过程的影响,并利用正交实验法对不同操作工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余热回收窑的最优热工参数:料层高度0.25m,引风速度4m/s,孔隙率0.4,整套余热回收系统的热回收效率为30.37%,满足工艺设计要求。
其他文献
氧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工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传统的空气分离制氧方法在能耗、设备投资及生产运营方面存在着许多缺点。化学链空气分离制氧技术是基
研究表明,心电和脉搏波信号中包含着人体重要和基本的生理参数。这些生理参数的日常监护与检测,对于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的健康以及心脏疾病的治疗都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除此
FoxA1(又名HNF-3α)是Fox翼状螺旋转录因子家族成员之一。在发育的神经管以及成体的脑组织中FoxA1的表达模式表明其在神经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阐明转录因子FoxA1
烧结微多孔层因对沸腾传热具有显著的强化效果,正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制作传热元件。本文研究了铜粉末烧结微多孔表面在饱和状态FC-72中的核态沸腾传热特性。结果表明,在饱和状
细胞电分析,包括细胞活性及细胞生长状态的确定,在细胞研究、药物作用、细胞工程、医学卫生以及环境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从细胞阻抗传感和胞外电位测量背景现状出发,引出了多参数集成芯片在细胞生理分析和药物研究中的重要意义,结合细胞阻抗测试技术和胞外电位测试技术设计了基于平面微结构的多参数分析的高内涵复合传感器及系统,主要工作如下:理论设计部分,重点深入研究了叉指电极细胞贴附阻抗模型,分析了细胞阻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