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扬子块体西缘的新元古代岩浆活动非常强烈,其成因研究对于认识Rodinia超大陆的演化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在地学界对这些岩浆岩的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存在很大争议,主要是地幔柱和岛弧成因之争。本文选取川西康滇裂谷中广泛分布的基性岩墙群和与其密切共生的花岗质岩石(瓦斯沟杂岩体和石棉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地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SHRIMP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Nd-Hf同位素等综合研究探讨这些岩浆岩的形成时代、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川西瓦斯沟杂岩体和石棉花岗岩体形成于新元古代,为Ⅰ型花岗岩,岩浆经历了斜长石、角闪石、磷灰石和Fe-Ti氧化物等的分离结晶作用。样品具有明显的Nb-Ta亏损等类似于岛弧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但同时也表现出强烈的Sr、P、Eu负异常,并具有较高的微量元素含量,这与典型的形成于岛弧环境岩石不同,而与形成于板内环境的岩石相类似。本文的研究认为这些新元古代花岗质岩石是板内岩浆活动的产物,来源于初生岛弧地壳的部分熔融,并受到古老地壳物质的混染。它们的Nb-Ta亏损是继承了源岩(初生岛弧地壳)的地球化学特征,不代表其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 在川西康定-泸定-石棉地区发育大量的基性岩墙群,与上述新元古代花岗质岩石在时-空上密切共生,尤其在瓦斯沟地区,基性岩墙与瓦斯沟花岗质杂岩呈现明显的岩浆混合现象。野外地质关系和SHRIMP锆石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这些岩墙群的侵位结晶发生在780-760 Ma。基性岩墙为拉斑玄武质系列岩石,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