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局部中晚期鼻咽癌IMRT二次扫描在保护正常组织、提高靶区剂量及近期疗效方面的优势。实验方法:1.对比实验组病例第一次扫描和第二次扫描BODY、GTVnx、 GTVnd、PGTVnx、PGTVnd、PTV1的体积及脊髓距GTVnx、GTVnd的最短距离,脑干距GTVnx的最短距离,以及双侧晶体距GTVnx的最短距离的改变。并对比对照组与实验组第一次扫描GTVnx、 GTVnd、PGTVnx、PGTVnd、PTV1的体积,了解两组间靶区体积有无差异。实验组、对照组靶区勾画均由同一影像科教授和同一肿瘤科教授确认。2.收集实验组运用第二次扫描计划继续放疗后脊髓、脑干、双侧晶体及PGTVnx、PGTVnd、PTV1的剂量分布,并以PGTVnx224cGy/f、PGTVnd212cGy/f、PTV1185cGy/f作为其相应的理论剂量,得出PGTVnx、PGTVnd、PTV1相应的V100%、V110%、V95%、V93%的相对体积数值。并收集若以第一次扫描方案继续放疗上述指标的数值。分析前后两次扫描高危器官及靶区的剂量分布。3.对比实验组及对照组病人脊髓、脑干、双侧晶体及PGTVnx、 PGTVnd、PTV1的平均剂量有无差异。4.在放疗结束3-6月后复查鼻咽及颈部MRI,评估近期疗效。实验结果:1.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对比第一、二次扫描BODY、GTVnx、 GTVnd、PGTVnx、PGTVnd、PTV1相应的体积、脊髓距GTVnd的最短距离,脑干距GTVnx的最短距离,以及双侧晶体距GTVnx的最短距离,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脊髓距GTVnx的最短距离及对照组PGTVnx、PGTVnd、PTV1的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对比第二次扫描后放疗计划脊髓、脑干、左右晶体所受剂量及PGTVnx、PGTVnd、PTV1的平均剂量及按一次性计划放疗完成的相应剂量,除右侧晶体及脊髓外,第二次扫描危及器官的剂量均较第一次扫描低,靶区剂量均较第一次扫描高,但是仅左侧晶体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TVnx、PGTVnd、PTV1的V100%、V110%、V95%、V93%两组对比中,PGTVnd V100%第二次扫描后计划明显比第一次扫描后计划高,P<0.05。其余各项两次扫描后计划无明显差异。3.对比两组病例脊髓、脑干、左右晶体及PGTVnx、PGTVnd、 PTV1的平均剂量,除左侧晶体及PGTVnx外,实验组危及器官平均剂量均低于对照组,靶区剂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PTV1的剂量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4.实验组CR率为41.38%,对照组CR率为31.03%。CR率提高了11.35%。实验结论:对肿瘤体积较大的局部中晚期鼻咽癌,有必要行二次扫描制定放疗计划使其提高靶区剂量,保护危及器官,从而提高患者的CR率。